春節如何讓PM2.5消弭于無形?

時間:2013-02-12 22:37   來源:台灣網

  2月9日除夕夜,隨著響亮的煙花爆竹聲起,上海空氣中的PM2.5濃度直線上升,小時濃度值從晚上8時的81.4微克/立方米,在晚上9時、10時、11時直線上升至124.8微克/立方米、135微克/立方米、151.3微克/立方米,而這一數據還在持續上升當中,在今天淩晨小時濃度值一度達到523.7微克/立方米。(2月10日 《東方早報》)

  中國人的民間傳統風俗是喜歡在大年夜和正月裏,放放鞭炮煙花喜慶。這種脫胎于古人四大發明的行為已經延續數千年之久。而最近關於在春節期間建議不要燃放煙花爆竹的提案是走入大家視線之內,不過討論歸討論,大年夜依然還是鞭炮不斷,一時間“煙”鎖天空。
  
  而根據新聞裏闡述,上海空氣品質昨天還是“良”,伴隨著煙花爆竹的陣陣轟鳴,今天淩晨2時,上海實時空氣品質指數達到117,為輕度污染,首要污染物為PM2.5。這個現象全國都是如此,筆者小區裏現在鞭炮紙屑滿地,估計節後環衛工人要忙碌幾天才行。

  該不該放鞭炮來應景,對於這個命題筆者的答案是必須放!因為這種血脈裏的認同感,好像並不會因為所謂環保而為其讓道。北京早些年就提出禁放鞭炮的條規,後面證明還是拗不過老百姓“震天動地”的節日訴求,最終不了了之,可見放鞭炮是必須的。然而該怎麼放鞭炮,就需要大家轉化下自己的思維了。

  筆者打開淘寶網,輸入“電子鞭炮”,發現這種新興事物已經在網路大量鋪貨。這種電子鞭炮十分環保,且一物多用,除了客串鞭炮的功能之外,還有祝福語、迷你紅燈泡來相輔相成,聲音也可以調節,可以説除了沒有大量的煙硝之外,鞭炮有的它都有。可就是這樣一種值得推廣的寶貝,店家卻坦言銷路一般。

  原因很簡單,很多人內心還是認同傳統鞭炮,有的甚至認為一地鞭炮紅衣,代表紅紅火火。要轉換這個概念,恐怕不是短時間就能一蹴而就的。電子鞭炮一挂也就幾十元,和同等規格的傳統鞭炮價格相差無幾,且可以多年反覆使用。然而大家“只選貴的,不選對的”,除了隨眾心理作祟之外,對於身邊的污染沒有切身感受也是一大原因。

  筆者發現一覺醒來,發現只要沒關窗戶的房間,靠窗的位置已經是“煙火色”濃厚,用手一摸發現已然變黑。對於這種節日裏逃不掉的小煩惱,該不該用無形的手去管制下它,其實考驗的是大家某種對於老傳統“取捨”的心態。

  如果不放鞭炮、煙花,勢必減少年味,在當下過年氣氛越來越淡,這點就顯得尤其重要。如果用電子産品替代,是不是就“不是那個味道”,好比電磁爐燒的飯菜就永遠比不上柴火灶燒的一樣。也許現在談論這個,還不是時候,畢竟現在天還有幾許藍,空氣似乎還不嗆喉,但真到那時才動手,就不知道是不是“亡羊補牢,於時未晚”的故事在重新上演。  (台灣網網友:謝偉鋒)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