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式微,國人之幸

時間:2013-02-12 16:09   來源:新華網

    今年除夕,誕生於1983年的春晚度過了31歲的生日。時光苒荏,如今的春晚在舞臺設計、節目編排等許多方面早已今非昔比,但其在觀眾心目中的分量卻遠不能與當年相提並論。隨著百姓文化生活的日益豐富,春晚已不再被奉為“經典”。這或許是春晚的“悲哀”,但卻是國人之幸。

    春晚誕生於上個世紀80年代,在電視尚且不能普及的時代,能看到一台完整的晚會對很多人來説都是一種奢望。春晚的出現給老百姓增添了無數歡聲笑語。她就像一道文化大餐,沒上桌時會日夜期盼,享用過後又回味良久。在當時,衡量一位演員的名氣,就看他能否在除夕之夜登上春晚的舞臺。名家以登上春晚為榮,而新人又期待通過春晚一夜成名。如今已是家喻戶曉的趙本山,曾講述過第一次上春晚的艱難故事,道出了許多演員共同的心聲。因為其無與倫比的影響力,春晚的意義遠超一台普通晚會。

    隨著電視頻道的增多和網路的飛速發展,各種類型的娛樂節目層出不窮、創意無限。許多難得一見的大明星,成為了觀眾們的老朋友。豐富多彩的業餘文化生活讓看晚會成為眾多娛樂方式之一。不知道從何時起,春晚雖然仍是廣受關注,但演員已無需把成名的希望全寄託在其之上。

    不知道春晚對於“90後”、“00後”們意味著什麼,對於與其年齡相倣和更年長的人來説,心中始終縈繞著一種“春晚情結”。春晚已經成為一個文化符號,深深印在許多國人心中。無論節目優劣,也無論創新幾何,除夕之夜,大多數人還是會把電視頻道鎖定在這臺晚會上。

    春晚已不再唯一,但卻成為了一把衡量文化進步的尺規。我們應慶倖身處於一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時代之變讓我們能以平常之心看待春晚,以娛樂的心態欣賞春晚。也許這份平常心才會帶來更多的經典,去創造一個更偉大的文化盛世。(孔祥鑫)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