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著“中國夢”,走起!

時間:2013-01-05 13:34   來源:台灣網

  連日來,《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三大黨報聚集“中國夢”——有所思即有所夢,夢的內容反映的是追求、體現的是抱負。今天,中國正穩健地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路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路上。(1月5日 新華網)

  帶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中國夢”,我們跨進了信心滿滿的2013年。

  “中國夢”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美好夙願,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人民群眾的整體利益,同時也屬於“個人夢”,因為這個夢還是每個人的所期所盼所願。

  黨的十八大選舉産生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接過歷史的接力棒,率領我們開始了實現“中國夢”的新航程。

  “中國夢”表現在13億多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更愉悅的生活、更滿意的教育、更安逸的居住、更穩定的工作、更便利的服務、更豐厚的收入、更可靠的保障、更實在的政策、更貼心的醫療、更優美的環境、更和諧的社會、更平安的日子……這些期盼構成“中國夢”的生動輪廓和豐富內容。

  “中國夢”要求政府和領導幹部把老百姓的期盼轉化為具體的措施中去,落實到切實的工作上來。只有贏得百姓的擁擠和支援,才能凝聚社會正能量,繼而一步步圓“中國夢”。

  然而,現實中,有的地區,有的部門,有的領導,忘記了“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更淡漠了“為人民服務”的“公僕宗旨”,盡搞些虛功、專擺花架子,説得比天高、幹得比米小。不僅嚴重疏離了政府和人民群眾的感情聯繫,還潛意識地成為影響到人民群眾團結奮鬥積極性的負能量。

  “不回避矛盾,不掩蓋問題。”要時刻把“問題意識”放在案頭。有問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到問題;群眾的惱火抱怨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只看光滑表面。其實,無論是實際問題,還是群眾抱怨,都是檢驗我們工作得失的標簽,是改進工作的尺規,是政府和領導幹部的重要執政資源。

  只要我們善於引導群眾説大實話、提真問題,常到群眾意見大、怨聲多的地方去轉轉,才能做到問政於民知得失、問需於民知冷暖、問計於民知虛實……讓政策和決策更加符合群眾意願。同時,抓落實是一種責任和擔當。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一級做給一級看,一級推動一級幹。才能為“中國夢”源源不斷地輸送正能量。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拉響了世紀警鐘。並做出了榜樣。元旦前,習近平、李克強等領導人輕車簡從、沐風踏雪,到貧困地區看望困難群眾,和父老鄉親促膝談心,共商脫貧致富大計。

  這充分體現了有一種“向自己開刀”的魄力與魅力。“八項規定”從高層開始,接著“曬”家庭、“曬”生活、“曬”情感、“曬”財産……

  世界聆聽到了親民務實的“中國好聲音”,百姓觸摸到了屬於自己的“中國夢”。

  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是實現“中國夢”的核心,貧困地區脫貧是“中國夢”的“短板”,黨中央抓住發展的“牛鼻子”,從制約脫貧的“硬骨頭”下手,狠抓“短板”問題,不僅拉近了黨同人民群眾的距離,還為各級領導幹部上了一堂生動的“危機課”和“務實課”。

  “國家夢”離不開“個人夢”,“個人夢”是“國家夢”的元素。所以,只有國家理念與人民期盼同聲相應,國家發展和富強必須同老百姓實行“同頻共振”,“個人夢”與“國家夢”一脈相承,“中國夢”才能成為現實,否則,我們永遠也只能在“夢”裏。

  還有,人民群眾的期盼和聲音,不能再是“沉沒的聲音”,老百姓的“個人夢”是勾勒“國家夢”的生動輪廓,把所有的“個人夢”融合成“中國夢”的共同底色,直到成為政府和領導幹部的工作目標與奮斗方向。這個“夢”才能指日可待。

  “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民生GDP是“靈魂GDP”,GDP的高低和大小取決於老百姓的就業分配、福利收入、社會保障和美好生活。GDP一旦背離或遠離了老百姓的生活,等於白紙一張,毫無現實和實際意義。

  “山要綠起來,民要富起來,家要美起來”——這是十八大提出的“美麗中國”願景。要求我們,多為後人“乘涼”而“種樹”,多為後人“綠色”而“投資”,多為後人“夢想”而規劃。任何形式的發展,都不得以犧牲三農、犧牲生態、犧牲子孫為代價,過去少數地方搞得那套“先污染後治理”,甚至“污染了也沒治理”,要杜絕,否則發展只有“死路一條”。

  當然,“中國夢”不可一蹴而就,更不是一帆風順。要求我們,繼續探索新路徑、激發正能量、積累新經驗、樹立新形象、開創新舉措。用創新走出新路,用創造實現新夢,用創建開出新篇。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實現“中國夢”需要聚合更多的正能量。在向世界開放學習、同世界合作共贏中聚合更多的正能量;團結廣大人民群眾,一切以人民的利益為落腳點和出發點,就一定能聚合起黨和人民同心同德實現“中國夢”的正能量。

  親,讓我們一起完成一個熟悉的動作,像殲擊機在中國航空母艦起飛那樣:從“個人夢”向“中國夢”,走起!(台灣網網友 熊傳東)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扶海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