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情報員”無須妖魔化

時間:2012-10-24 20:16   來源:台灣網

  某同學早戀了,某同學缺少父母關愛,某同學家裏經濟條件不好感覺非常自卑,某同學愛給人取侮辱性外號……這些都是深圳南山區前海學校小小心理情報員從各自班級裏收集到的資訊,每個班上有兩名學生,他們除學習外還做著地下潛伏工作,注意觀察同學情緒與心理變化,然後,每週定期向老師提供情報。(10月23日 《中國青年報》)

  有時候諜戰劇看多了,碰到“情報員”難免就會聯想到FBI或007云云。正如騎白馬的未必是王子,還可能是唐僧一樣,當“情報員”的未必就如《潛伏》般驚心動魄,還可能如前海學校的情報員一樣輕鬆而簡單。小小心理情報員,是為了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緩解學生在學習、生活和成長中遇到的各種心理困惑和煩惱造成的壓力而設置的一種自我管理角色而已。他們“反映某類情況並不具體點人名”,幫助老師及時了解學生心理動態——從這個意義上説,與其叫做“情報員”,不如叫做“志願者”更貼切。

  遺憾的是,這樣一種裨益青少年成長的教育探索模式,在顧名思義的解構中被妖魔化。詬病的意思有二:一説這種做法是“培養特務從娃娃抓起”,縱容並鼓勵了打小報告的不良行為;二説這可能導致學生人格異化,助長了某些特權觀念。這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或者説,起碼是以成人世界的功利思維,刻板評價教育實踐。事實上,即便沒有這個稱呼,班級裏總有自我管理的組織,譬如班長等職務,那麼,班主任向其了解班級心理動態,他們是不是也算“打小報告”?照這個邏輯,所有反映情況或者溝通資訊的,都可以視為“諜影重重”了。

  至於異化學生心理云云,這就好比“淫者見淫”的邏輯。一個小小的服務角色,不領薪資、沒有VIP待遇,哪生出的特權?前些日,媒體報道説:長沙市青園小學一(1)班每個孩子都將認領一個班級崗位,除了大家比較熟悉的各科課代表以及文娛委員、體育委員等崗位之外,還有像飲水機管理員、走讀生路隊長、白託生路隊長、盆花管理員等一些新設崗位。至於班長一職,由59個孩子輪流擔任,永不落空。新聞一齣來,於是同樣有人驚呼,説看到59頂小官帽橫飛,驚詫于如此小而全的“公務員班”。

  善意的服務角色,合理的教育實踐,就這樣在浮躁的成見中“走偏”。問題是,教育層面的權力賦予與權力行使,與公權邏輯有著本質差異,譬如此前備受詬病的“三色作業本”,不過是因材施教的善意,哪扯到什麼身份歧視?難道天資迥異、基礎參差的孩子做一樣的作業就是“公平”?

  難得的是學校,在唯分數論的應試大棒下,還有關注心理、叩問心靈的體恤與熱忱。如果這樣的探索也要動輒得咎,請問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教育?那些急功近利的口水,那些渾淪吞棗的詰責,尤其是面對教育的時候,能不能多一點點的理性,止歇無辜的詰難。(台灣網網友 鄧海燕)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扶海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