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神回復”背後的幸福含量

時間:2012-10-09 13:22   來源:台灣網

  雙節期間,央視推出了特別調查節目。記者們走向街頭巷尾,用同樣的問題向人們發問——“你幸福嗎?你認為幸福是什麼?”得到的回答千差萬別,有人坦承有人猶疑,甚至出現了諸如“我姓曾”這樣的“神回復”,一時間成為公眾熱議的焦點。 

  對於“我姓曾”式的“神回復”,有人將其解讀為“社會幸福感下降”,也有人認為“人們失去了表達幸福的能力”。一檔電視調查節目與一個答非所問的“神回復”,再次勾起了人們對幸福的嚮往,也點燃了社會對幸福的焦慮。 

  其實,“你幸福嗎”並非“弱智問”,任何政黨和國家的從政行為,其歸宿都是為了讓所有社會成員過上幸福的日子,我們黨更是將之作為最高追求和終極目標,央視作為中央的權威喉舌,配合十七大以來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和各項改革的縱深推進,推出這檔電視調查節目,既可檢驗發展成效和改革成果,又可為十八大作出國家政策、確定民生路線提供民聲借鑒,這也許是這檔節目的出發點。 

  這檔節目從街頭拍攝、編輯整理,到後期審核、上檔播出,沒有將“我姓曾”的“神回復”拿掉,原汁原味保留民眾的聲音,這既體現了對事實“保真”的媒體良心,又體現了對民眾“幸福感”的最大尊重,對保留“神回復”式“原聲帶”的電視節目,我們沒有必要吹毛求疵,更沒有必要調侃揭批,應該多些包容、理解和支援。 

  回到“我姓曾”的“神回復”上,則流露出了對“不幸福”的申訴和對“想幸福”的嚮往。在建國初期物質極度匱乏時人們“幸福過”,那時的幸福來源於新興國家對人民的尊重和主人翁意識的極端放大;改革開放初期經濟沒復蘇時人們“幸福過”,那時的幸福來源於看到了發展的前景和幸福的預期;如今,我們發展了、強盛了,為何還有人在“幸福追問”中作出了“我姓曾”的“神回復”呢?個中緣由值得認真反思。 

  雖然,經濟發展、物質豐富、保障健全是影響“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但不是為唯一因素,貧富差距的加大、資源分佈的不均、社會矛盾的加劇、公平正義的短板等諸多因素,同樣影響著人們對“幸福”的切身感受。 

  “幸福”是一個人的主觀感受,“幸福感”則是國家和社會的和諧指標。沒有個體的鮮活“幸福”,就沒整個社會的安穩“幸福感”。個人追求“幸福”,需要摒棄“漫天要價”和“伸手索要”的思想劣根,應該在國家的大環境裏,多些辛勤、多些付出;國家提升“幸福感”,既需要物質惠民、經濟富民,更需要精神惠民、關懷重民。 

  只有讀懂幸福追問的“神回復”,社會的幸福元素才不會被破壞,人民才不會“被幸福”。 (台灣網網友 潘福金)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扶海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