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幸福沒有捷徑,只有經營

時間:2012-02-03 16:07   來源:台灣網 

  記者2月1日獲悉,“首都五好文明家庭”已更名為“首都和諧家庭”。城區版和諧家庭標準包括:家庭主要成員經常上網;家庭藏書量在300冊以上;訂閱報刊不少於1份;家庭每人平均每月用水量不超過8噸。(2月2日,《北京晨報》)

  起源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的五好文明家庭建設運動,其核心內容是““愛國守法,熱心公益好;學習進取,愛崗敬業好;男女平等,尊老愛幼好;移風易俗,少生優育好;勤儉持家,保護環境好”,如今,從“五好文明”到“和諧”,雖然只是字面上的修改,但卻隱藏著對幸福文明指標化的淡化,抹去了其中意識形態色彩,和諧二字更能體現對幸福感的強調和對個性的尊重,符合現代崇尚自由的時代精神,有此“與時俱進”地修正,首善之地的北京做出了極好的表率,本是好事,但是在改名換姓之後,並沒有看到實質內容的大換血,仍然停留在指標上的小修小改。制訂此指標體系的北京婦聯稱,此舉是為了讓“和諧幸福”看得見、摸得著,為人們評價和比較和諧家庭提供了一把科學的“尺”。很直接的疑問是,有了這可以量化的指標體系後,和諧真能成看得見摸得著之物嗎?這是一把科學的“尺”嗎?

  不妨先“觀摩”所謂的和諧家庭標準的具體內容:對藏書量、訂閱報刊的份數、每人平均用水量都有非常具體的量化標準,甚至還具體到家庭成員上網時間。如果這樣的指標體系是經得起推敲的,那是不是意味著只要按照這樣的指標去做,和諧家庭就能創造出來了呢?如果和諧家庭可以如此簡單,和諧天下還有何難呢?如果硬性推廣此標準,恐怕除了提升圖書出版市場,刺激報業再繁榮等繁榮假像之外,難有真正的全民和諧。

  是否和諧,是否幸福,從根本上講,是當事人的主觀感受,當然這些感受可以源於某些指標性特徵的感官刺激,比如家庭和否和睦,是否經常在一起團聚,是否經常有高層次的精神享受消費,是否有現代的生活方式,是否有自由的精神世界,從這一點講,的確可以形成一些可量化的指標,但是這些指標僅僅是可作為參考和建議,真正的和諧幸福還是需要家庭成員長久的用心經營。正如歌手范瑋琪在一首歌中如此唱到:“幸福沒有捷徑,只有經營!

  從某種程度上講,本人是並不看好這種“和諧家庭”的評比,畢竟創造家庭幸福和諧屬於公民個人行為,可以有不同的內容和形式,官方力量的介入,反而是遏制了公民創造幸福的自由。正如此新聞報道中那位為摘得“五好家庭”榮譽牌而天天掃院子的劉奶奶,她按照那些指標去要求自己的行為,你能説她在天天掃院子中獲得了幸福了嗎?更真實的情況是,她為獲得“榮譽”而做出的一系列舉動反而影響了別人的和諧幸福。

  在我看來,提升公民家庭幸福和諧,當然是政府的不可推辭的責任,但要做的應是大環境的改良,制度和體制上的完善,能讓公民實現權利上的尊貴,思想上的獨立,人格上的健全等等。這些才是實現家庭幸福和諧的基礎。(台灣網網友:高亞洲)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