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踹老太太下車”事件中的道德誤讀

時間:2012-09-13 15:02   來源:台灣網

  吉林敦化市72歲老太稱,8月21日,她乘公交因為不讓座與售票員發生爭執,到站點時被其踹下車,事後警察將其送醫救治。警察找到乘務員袁某進行詢問,袁某稱老太下車時並沒踹她,也沒看見老太倒在地上。此事由治安案件轉為刑事案件。老太的兒子正在尋找目擊者。(9月12日《新文化報》)

  這本是一件不應該發生的事情,很可惜,發生了,而且造成了讓人無比難過的結果。誰的錯?有人説,是這個乘務員沒有道德,對待這麼大歲數的老人,還如此粗暴。也有人説,老太太缺乏足夠的公德,讓讓個座位又如何呢?其實,在這個讓座引起的風波裏,她們兩人都是受害者。躁動的社會風氣,底線頻繁淪落的社會道德,造就了這場劇情單調的鬧劇。

  乘務員想幫殘疾人找個座位,是好心,可難道除了讓這個72歲的老太太讓座之外,就沒有別的辦法了嗎?據説,當時車上有很多座位,乘務員如果真想做好事,為什麼就不能上前扶著殘疾人乘客到別的座位上呢?這是一種很現實的心理表現,每當這種事情出現的時候,更多人思考的不是如何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想問題,總是覺得自己在做好事,沒得到支援與配合,就是一種大不敬的行為,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挺好的事情最終辦成了壞事,豈能不讓人扼腕嘆息?

  為什麼很多人對一些政府善意的行為嗤之以鼻?不是這些做法不好,而往往是這些做法沒有體現別人的意志,而只是一種政府行為。這種自我感覺良好的做事方式,往往因為方式的單一而稀釋了善意的本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維方式,過於強迫容易讓人産生逆反情緒。而當人們懷揣著一種警惕的情緒去思考問題,往往會造成有色眼鏡看待問題的局面,好的方面,哪怕很大也會被忽略,而一些不好的地方,哪怕很小也會被放大。吉林72歲老太太與乘務員之間的爭吵,其實就是這種心態的現實縮影。

  重塑道德,是最近幾年一個熱點話題,很多地方也搞出各種主題活動,但從老人摔倒沒人扶等事情頻繁出現上看,效果並不明顯。這倒不是人們不想去維繫社會道德,而恰恰是因為人們無法辨析如何將個人思維與社會道德融合的尷尬再現。説的直白一點,是我們不知道我們需要維繫的到底是什麼樣的道德。

  其實,真正的道德,不僅僅是如何去維繫社會道德,比如幫殘疾人找座位,而是用什麼樣的方式和心態,站在誰的角度來維繫,以及這種維繫到底會帶來什麼樣的效果。如果我們的道德連起碼的尊重別人都沒有,這樣的道德又有多少真諦值得傳頌呢?乘務員的委屈,老太太的憤怒,都在於他們是道德誤讀的受害者。(台灣網網友 馬存伍)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扶海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