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車最可貴之處在於堅持

時間:2012-06-27 16:12   來源:台灣網

  從1996年起,新浦汽車總站的職工子女參加工作前,都要來拉一週的“雷鋒車”。一名車站職工的兒子陳鵬考上大學後,主動來拉“雷鋒車”。他説:“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就需要雷鋒精神!”現在,兄弟單位職工也紛紛要求來拉“雷鋒車”,有的夫妻同來,有的帶著孩子來,更有外地人、外國人慕名來拉“雷鋒車”。(6月21日《中國青年報》)

  之所以要寫這篇文章,是因為我曾是一名客車駕駛員,跟江蘇省連雲港市新浦汽車站雷鋒車有過不止一次的零距離接觸。我對雷鋒車的印象及看法,不能説代表很多人,起碼説是客觀而由衷的。

  大約在上世紀的1994年前後,我承包經營本地至新浦班車。因為到站後常有旅客要去轉乘火車,且帶著大包小包不方便,我便會喊來雷鋒車送他們去火車站。説心裏話,那時因為媒體宣傳得不多,或者説本人了解得太少,我對雷鋒車並無什麼特殊的印象,就覺得它是新浦汽車站為方便旅客轉乘而推行的一個服務項目。而類似的服務,我所到過的車站,幾乎都有。甚至在當時,有些車站的服務比雷鋒車還要突出。

  不同的是,新浦汽車站的雷鋒車不是應景式的階段性行為,而是長期堅持、一以貫之的,且到目前已整整堅持了49年。49年,作為一個車站,發生過多少事及多大變化啊,尤其是領導班子、員工隊伍、企業文化等不斷更疊,而雷鋒車卻從未停止,且越來越形成制度和特色,多麼的不容易啊。這,我認為才是最可貴的。

  我們常説,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而作為一個集體,又何嘗不是如此?雷鋒車堅持49年,從時間之長上講已經難能可貴,而在這過程中,還要承受諸多壓力,無疑更令人感慨。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社會背景,學雷鋒做好事也會有不同的氛圍和形式。但無論什麼樣的時代,什麼樣的背景,什麼樣的氛圍,雷鋒車都一如繼往地按照自己的方式默默堅持著,奉獻著。尤其是在社會風氣尚需進一步好轉的情況下,好多人對雷鋒車不是不相信,就是持另樣眼光,使雷鋒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尷尬與壓力。換了別的集體,或許早就知難而退了,然而雷鋒車沒有。日久見真功,雷鋒車一堅持就是幾十年,不能不讓人堅信其誠意及毅力。

  令人欣慰的是,雷鋒車一路走過來,不僅自身得到了社會認同,獲得了各方讚譽,還影響和帶動了其他個人及集體,主動前往拉雷鋒車的人越來越多。甚至,它成了當地的“形象代言”:在連雲港市中心的華聯廣場,聳立著一座城市雕塑——“雷鋒車”形象!(台灣網網友:張穎輝)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