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為農産品進城上桌打開一條綠色通道

時間:2011-10-10 16:31   來源:台灣網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8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強鮮活農産品流通體系建設。目前我國鮮活農産品流通體系依然薄弱。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一些大中城市近郊菜地和零售網點不斷減少,流通環節和成本增加、“賣難買貴”等問題突出。要以加強産銷銜接為重點,加快建設高效、暢通、安全、有序的鮮活農産品流通體系。(新華社北京10月8日電)

  “民以食為天”,在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的現代社會,人們對於吃的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健康,對於鮮活農産品的需求也越來越大。但是隨著城鎮化的腳步,農民不斷地被轉化為市民,農田不斷地覆蓋上鋼筋水泥,那些曾經鮮活于我們桌上盤間的農産品被硬生生地逼離我們的生活。加強鮮活農産品流通體系建設,改善百姓“賣難”市民“買貴”的尷尬現狀,為鮮活農産品進城打開一條綠色通道正當其時。

  近幾年來,隨著CPI的瘋跑,城市裏的鮮活農産品價格水漲船高居高不下;但與此同時,菜農賣不出去菜,果農坐看果爛的新聞卻屢見於報端,甚至有的地方農民果菜價格虧本甩賣都無人問津,只好任由其爛在地裏。鮮活農産品從百姓的地頭到市民的餐桌,聽起來似乎近在咫尺,實際上卻隔著海角天涯,百姓“賣難”和市民“買貴”之間的差價令人瞠目結舌。而這種差價是如何造成的呢?

  當前的“買貴”的現象,並非是生産總量不足所造成,自從上世紀88年實施菜籃子工程以來,已經從根本上扭轉了中國副食品供應長期短缺的局面,當前的困局是因為農産品的運輸分配出現了問題,從田間地頭到市民餐桌的中間環節太過複雜,運輸成本推動價格飆高。基礎條件的缺失自然是首當其衝的原因,在流通和冷鏈環節,我國果蔬、肉類、水産冷藏運輸率分別為15%,30%和40%,美、日、西歐等發達國家冷鏈流通率則高達80%以上;流通層級多、渠道長。農産品傳統流通渠道歷經多次批發零售,增加流通成本,推高農産品價格。

  很顯然,基礎條件的改善並非一日之功,但解決農産品賣不出、城市鮮活食品價格居高不下的問題卻刻不容緩。在啟動對於流通基礎設施建設長遠計劃的大手筆的同時,在收購、運輸、銷售等多個環節,還是有許多可供操作的空間。

  最快捷的方式莫過於縮短田間地頭到市民餐桌的中間距離和環節,讓農戶和大型超市直接對接,減少中間轉手,層層加碼,這樣既有利於農民增加收入,又可有效壓縮農産品成本,讓城市市民吃得起新鮮放心的農産品。

  國內物流成本高昂是不爭的事實,甚至許多物流運輸面臨“不超載就要虧本”的尷尬。顯然,現階段城市農産品高企的價格也包含了運輸過程中的“買路費”,倉儲階段産生的“保護費”,銷售環節衍生的“入門費”,要想農産品進城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對這些癥結對陣下藥再好不過了,應該對鮮活農産品打開一條綠色通道,降低運費買路稅費、減少倉儲成本,補貼銷售(包括減輕對農貿市場的門面費用、管理費用等)。

  當然,這些措施只是治標,緩解當下燃眉之急。唯有建立完善的農貿資訊系統,完善物流基礎設施,增加對鮮活農産品公益性的財政投入,加強對農産品生産、運輸、銷售各個環節的監管,形成良好的農産品生産運輸銷售機制,才是增加百姓收入惠及市民生活的長久治本之策。(台灣網網友:鄧漢剛)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