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作曲家的機遇不只在音樂廳

時間:2015-12-11 10:36   來源:京華時報

  記得今年10月,在北京國際音樂節的一場中國作品專場音樂會的媒體發佈會上,指揮家余隆和作曲家郭文景當著各路記者上演了一場活潑而辛辣的“辯論秀”,前者認為多年來青年作曲家的創作乏善可陳,很大程度要歸咎於院係老師的舉薦無力,後者則反駁稱是演出團體對新人、新作缺少關注。

  其實,在大眾傳媒迅速發展,音樂産業化方興未艾,網際網路、影視、娛樂消費盛行的今天,音樂創作者從來不缺乏機會,只是傳統意義上“作曲家為樂團、演奏家創作並在音樂廳演出”的關係緊密性早已大不如前。在12月8日的大劇院2014—2015“青年作曲家計劃”終評音樂會上,入圍作品大多摒棄了先鋒、晦澀、充滿實驗性的當代音樂標簽,沒有顯著的風格歸屬,不僅十分注重可聽性,甚至呈現出可觀的商業化氣息,但又沒有輕易拋棄學院派的寫作範式。

  最終,三部獲獎作品脫穎而出。商沛雷的《八仙》是一部五首作品組成的小品集,八面玲瓏,面面俱到,活脫一部音樂動漫,不僅選材討巧,技術過硬,而且音樂形象鮮明,結構完整有序,趣味性不絕於耳,遂拔得頭籌。張志亮的《雲佩》雖然屈居次席,但比起《八仙》和另一部獲獎之作、楊筱琳的《漫漫山谷間》,其作品主題相對抽象。這部調性迷離的作品有著完整、有機的和聲走向,並在“梅花三弄”的旋律素材中找到調性歸屬,頗為不易。楊筱琳的《漫漫山谷間》則是一部標準的音畫作品,情節跌宕,節奏、音響變化豐富,正是前面所講的學院派、主流商業、經典範式彼此交織的産物。它與《八仙》一樣,在音樂結構、情節的安排上策略性十足,至少能保證俘獲大多數觀眾、評委的耳朵。

  藺錫鵬的《綠林中的杜鵑》未能獲獎略顯可惜,其創作思維繼承了上海音樂學院的海派傾向,風格上較為西化,有著歐洲晚期浪漫主義和20世紀初表現主義的風格傾向。作品顯露出作曲家不俗的復調寫作功底,雖位列第四,但素質明顯高於排名靠後的《彼岸花》和《夜曲》。前者沉迷于主觀化的表達,素材、結構上疏于管控,後者受惠斯勒的畫作啟發,本應流光溢彩,聆聽感卻遠低於預期。

  聰慧、年輕的作曲家們有著對時代脈搏的把握,他們當然明白,自己的機遇不只在音樂廳中。因而從某種角度上説,已舉辦三屆的國家大劇院“青年作曲家計劃”與其説是給新一代國內作曲家提供機會,倒不如説是吸引有才華的創作者回歸音樂廳,重塑所謂傳統嚴肅創作的價值。(許淥洋)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