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聖歸來》高票房引島內關注:文創新航標

時間:2015-07-24 10:37   來源:台灣網

動畫《西遊記之大聖歸來》海報

  動畫電影《大聖歸來》在7月份電影票房上屢創紀錄,這一現象也引起島內媒體關注。臺灣《旺報》今日發表社評分析《大聖歸來》高票房為兩岸文創産業合作帶來的啟示與機遇。社評指出,《大聖歸來》將成為以影視為代表的大陸文創産業的新航標,也為兩岸電影及文創産業合作提供了解剖樣本。

  社評摘編如下:

  大陸自製動畫電影《大聖歸來》正颳起新的産業旋風。該片以神話名著《西遊記》為題材,既富有中華歷史和傳統文化特色,又有迪斯尼動畫的英雄敘事風格,還兼蓄了日本動漫的魔幻風格。截至22日,上映近兩周的《大聖歸來》已狂攬相當於25億新台幣的票房,創下大陸國産動漫新紀錄,成為年度最具現象級的文創産品之一。

  反觀臺灣動畫電影的發展,近年來陸續出産的幾部,都難以掀起風潮,票房慘澹。分析大陸《大聖歸來》的成功要素,至少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傳統文化復興起到的引擎力量;二是網際網路技術對文創産業傳統模式的顛覆。

  就第一點而言,《大聖歸來》讓外界看到,大陸文創人才不足的瓶頸正在突破,而一度被認為受到消解的傳統文化也在顯示出“厚積薄發”的力量。從臺灣視角看,業界賴以自矜的“整體文化水準比大陸高,文化産業實力也比大陸強”已不足恃。這只大陸“孫猴子”的橫空出世,令兩岸文創競爭力和合作空間可以得到及時檢視。

  就第二點而言,《大聖歸來》晉身票房黑馬,體現出行動網際網路時代行銷創新的重要性。該影片的宣傳預算只及同期大片的1/10,卻抓住“e世代”的網路行為模式,通過大陸動漫彈幕網站進行先期宣傳,並藉助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加大引爆效果。在人人連接的行動網際網路時代,如何為文創産品量身定制適合的行銷模式,有不少值得探索之處。

  可以預計,《大聖歸來》將成為以影視為代表的大陸文創産業的新航標,也為兩岸電影及文創産業合作提供了解剖樣本。

  首要而言,兩岸“金融挺文創”都還要加力落實。《大聖歸來》雖然現在“風頭無兩”,但在過去長達8年製作中險因撤資問題而無緣上映。此前臺灣導演侯孝賢拍攝的《聶隱娘》也曾遇到資金斷鏈,《聶》片最終半數投資來自大陸。

  要防止“明珠暗投”,一方面應積極鼓勵電影産業私募中心、兩岸文化創意投資基金的發育,為文創産品提供廣闊的資本市場發展平臺。目前有新成立的香港企業專門針對兩岸三地的文創作品進行基金配對,並以作品的未來票房作抵押參與投資。從趨勢看,發行商通過股本融資的傳統運作模式已不能滿足時代需求,兩岸相關業者應加緊創新腳步。

  另一方面,兩岸針對文創的金融政策扶植各有優勢,可以截長補短。大陸和臺灣的銀行業目前都有對文創産業的放款企劃。現在兩岸影音視等文創項目合作頻多,需要強力資金後盾和優質服務,金融業應有更大用武之地。

  其二,《大聖歸來》再次左證,網路、新媒體與娛樂産業連接的重要性。對兩岸業者來説,産業競合的目光應瞄準更大的數字內容整合趨勢,爭取開創企業營運的新契機。如臺灣正崴集團正成為極少數橫跨上游零組件和下游門市的電子業者,它近期投資中影,進而在大陸實現投資佈局,對文創産業進行提前卡位。

  對兩岸産業政策制定者來説,應努力打通人為設限的壁壘。大陸在審查制度上應減少干預,在電影限制配額上進一步放開。例如,今年2月上檔的跨足3D的布袋戲電影《奇人密碼:古羅布之謎》,投資3.5億,票房卻僅有2000萬,導演黃亮勳身為霹靂布袋戲創辦人黃強華之子,瞄準大中華市場,大膽將布袋戲傳統的“單人配音臺語口白”變成“以國語為主的多人配音”,事實上霹靂布袋戲在大陸有不少年輕擁躉,若該片有機會“登陸”,相信也可收穫市場與口碑,不至血本無歸。

  臺灣方面,則不能讓《服貿協議》繼續停擺,以免阻礙兩岸文創業的深度合作。例如《服貿協議》中有一項就是開放大陸電影赴臺進行後制,為具備技術優勢的臺灣業者引入商機。未來當局應積極為文創産業制定靈活的兩岸合作措施,大膽突破藩籬,真正創造雙贏。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