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一想優秀的傳統相聲,有幾個不是靠諷刺才紮下生存之根的呢?並且,傳統相聲的諷刺是多元化的,幾乎各行各業每個階層都能成為它們諷刺的對象。
在中國相聲群英會期間召開的“紀念馬三立誕辰100週年座談會”上,著名導演郭寶昌認為:“相聲本身就是一個‘諷刺’,以諷刺為主,它不是歌頌。太可怕了,把相聲的本性都給搞掉了。”(9月1日中國新聞網)
關於相聲的話題,早已經是老生常談。可以這樣説,因為在諷刺功能上失去了話語權,相聲就像瘸了一條腿,步履蹣跚。但在今天,相聲似乎能看到一絲曙光了,正如很多相聲界資深人士所表示的:“在國家反腐倡廉的大形勢下,相聲可以恢復‘諷刺功能’了。”所以在筆者看來,瘸腿的相聲應該拾起“諷刺”的拐杖,走一條屬於自己的傳統諷刺之路。
相聲早已經不算是新興藝術了,它應該諷刺還是歌頌、它應該諷刺誰等問題,很早以前就有過爭論。關於諷刺還是歌頌,馬季回憶過這樣一段往事:“老舍先生説得非常好,他説你們前輩們有著豐富的經驗,你們努力去搞諷刺,他們年輕人接受新鮮事物接受得快,你讓他們去發掘,別阻攔他們,讓他們去歌頌,你也別説它非驢非馬,非驢非馬更好,它是騾子,騾子更事兒,勁更大。”很顯然,今天的相聲早已經脫離了當初馬季、老舍等人的初衷,“騾子”們遠遠偏離了自己的軌道。歌頌相聲固然是相聲的一部分,可一味的歌頌只能讓相聲越發令人生厭;而只能在鄰里之間的範圍內互相開涮,則讓相聲失去了基本的生命力。
想一想優秀的傳統相聲,有幾個不是靠諷刺才紮下生存之根的呢?並且,傳統相聲的諷刺是多元化的,儘管有著各種束縛,但幾乎各行各業每個階層都能成為它們諷刺的對象。《珍珠翡翠白玉湯》、《連升三級》,諷刺的是驕奢的皇帝,庸庸碌碌的百官;《假行家》、《巧嘴媒婆》,諷刺的是財主、市民等階層裏的各色人等;《假孝子》諷刺虛偽的孝道;《關公戰秦瓊》諷刺霸道的軍閥;《大審誆供》諷刺官衙的黑暗;《哏政部》諷刺的是不學無術的官場。這些相聲,説出了老百姓的心裏話甚至不懂如何説、不敢説的話,並且辛辣荒唐,怎麼能不讓人發笑?怎麼能不受人喜歡?而今天,我們的相聲不用説是諷刺一些官員和官場現象,就是連一些普通小官吏都不敢觸及了。所以,《買猴》這樣的作品都成了絕響。雖然,我們還有郭德綱等人,但平心而論,郭德綱的相聲算不得真正的諷刺。魯迅先生説,“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而郭德綱的相聲,多是插科打諢的搞笑,頂多拿同行開涮而已。
而今天,在諸多貪腐官員落馬之際,相聲可適時拾起諷刺的“大棒”。舉個簡單的例子,像一些官買官賣、貪污腐化的醜聞、現象,是諷刺型相聲絕佳的素材。這些素材,在受聽眾、觀眾歡迎時,也會讓官員感受到一種另類的監督作用。所以,我希望瘸腿的相聲拾起“諷刺”的拐杖,站起來,走下去!姜伯靜(河北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