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小品少,該向誰吐槽?

時間:2014-01-31 17:50   來源:新京報

  這些年來,好多語言類節目的“刀筆師爺”,肚子裏那點生話積累,早就被掏得差不多了,自然糾結不已。如果能多到下面采采風,創作狀態可能柳暗花明。

  1月28日晚,在完成最後一次綵排的同時,央視馬年春晚所有42個節目“照單公佈”,人們的第一反應是:怎麼語言類節目這麼少?才4個小品1個相聲?令人期待的“馮氏”幽默、風趣風格何以體現?這是最少語言類節目的一屆春晚,一半以上的歌曲演唱,確實像一場“演唱會”。(據新華社報道)

  有調查顯示,58%的受訪者坦言最愛看央視春晚的相聲小品等節目。今年的語言類節目破天荒地只剩下5個,估計不少人會跳起腳來“罵娘”。春晚語言類節目的沒落,其實已有好多年了。跌到今天這個份上,並不讓人十分驚訝。

  即便春晚並非如輿論所説的“與奧運會開幕式同級”的“國家項目”,只是央視為億萬觀眾烹制的一道歲末“文化大餐”,但實際上,語言類節目在創作上,一直存在諸多不得不掂量的問題:嘲弄弱勢群體不行,拿他人生理缺陷做文章通不過,調侃城管、計生等部門,則可能激化社會矛盾,等等。這樣一來,部分主創人員也就“江郎才盡”了。

  此外,自媒體的飛速崛起,也是語言類節目日漸式微一個重要背景。眼下,微博、微信上有的是段子創作高手。不少段子既接地氣,又令人捧腹,其水準甚至遠非小品相聲主筆們所能比擬。近兩年,春晚語言類節目“引進”過一些網路熱詞,改造過其中某些段子,以迎合數以億計的網民。結果,由於拾人牙慧,反遭奚落,被弄得裏外不是人。

  當然,走出語言類節目的窘境,應該説還是有辦法可想的。

  從表現內容上説,應該從民間藝術中汲取營養。例如,眼下不少地方的“茶館文化”、“地頭説唱”十分紅火,民間藝人的脫口秀,或針砭時弊,令人玩味,或戲説生活,讓人忍俊不禁,或穿越時空,點評歷史人物,都備受歡迎。事實上,這些年來,好多語言類節目的“刀筆師爺”,肚子裏那點生話積累,早就被掏得差不多了,自然糾結不已。如果能多到下面采采風,創作狀態可能柳暗花明。

  就表現形式而言,天地似乎更為廣闊。例如,湖南長沙歌廳演出的“相聲劇”,嫁接了小品的敘事手法,百姓喜聞樂見。而一些校園劇加入微電影元素後,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就算演唱人們耳熟能詳的經典歌曲,也未必要像現在這樣,莊重、專業有餘,留給觀眾的韻味不足。

  平時大家經常説,凡事到了臨界點,則會發生反轉性變化,春晚會嗎?如果不會,相聲小品少,該向誰吐槽?

□徐林林(媒體人)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