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藝圈就是個名利場,五光十色,光怪陸離。盡管都知道江湖兇險,但其實想出個名也沒什麼難,豁得出去就行了,然後很簡單,有名也就有了利。然而真正評價一個藝人,並不是看這個人在世的時候有多麼光鮮。誰都知道,當一個人離開這個世界了,他也就再也沒辦法炒作自己,塵埃落定之後,這個人還能讓大家在很長時間里去懷念,這才是大師。
說起這個話題是因為想起了馬三立馬老爺子,今年恰好是他的百年誕辰。馬老在世的時候從來沒拿自己當回事兒過,他段子里自嘲的內容比比皆是,例如“我這名字不好,馬三立,馬呀,就剩三條腿兒了,還湊合跟那兒立著……”這是馬老最經典的自嘲。而馬老在世的時候也從不避諱自己對相聲基本功的偏好,人們極少聽到馬老的段子中用到柳活兒(學唱各種地方戲曲和歌曲)。說學逗唱四門功課,老爺子只是把“說”“逗”給發揮到了極致,但是這一點也沒妨礙大家對馬老的崇敬之情。
成為一代大師,首先要有宗師的氣度,那個氣度便是不按照別人的尺度來標定自己的藝術準則。如果在意別人的評價,把自己變成一個擅長逢迎的藝人,那是決不會成為大家心中的大師的。但是一個大師又決不會不拿觀眾當回事兒,馬老在世時,有一個小本子,專門用來記錄每次舞臺表演的各種細節,不斷反思和改進,這恰好又是非常在意別人的表現。這像是一個悖論,顯然,大師的藝術準則和職業操守才應該是後輩繼承的。
大師誕辰百年之際,各種紀念活動此起彼伏,我希望是真的思考、梳理和沉淀,不要把紀念搞成了對先人的消費,那其實是對馬老的不敬。所謂藝無止境,馬老在世的話,必然還會不斷地反思和改進,如果後輩不能繼承馬老的思想,而只是執著于他的技藝,我想我們的紀念活動也就失去了本質的意義。
說到繼承,這讓我想起不久前在綜藝節目中看到馬老的孫子馬小川參加選秀時,評委給出的忠告,希望他能夠繼承馬老的精氣神。其實這卻大可不必,即便是馬志明先生,也沒有把自己限定在馬老爺子的路數里,而是發展出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從來沒有人把少馬爺稱作小馬三立,在我看來,這倒是得到了馬老爺子真傳的表現。緬懷大師,究竟要繼承什麼,這不在于形式,也不在于技藝。(吳亞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