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澤爾最後時期屬於中國古典樂壇

時間:2014-07-15 10:50   來源:新京報

  今年84歲的馬澤爾一向給人印像是精力充沛,管弦樂和歌劇無所不能,是當下為數不多的幾位全能指揮大師之一。除了荷蘭指揮大師伯納德海丁克外,沒有哪位“80+”的指揮家在演出的強度與密度上可與之相比。同時,他也是少有的能同時在歐洲和美國樂壇發展到一線,同被兩地頂尖樂團認可的指揮大師之一。

  世界盃決賽前,傳來指揮大師洛林馬澤爾(Lorin Maazel)去世的消息。非常突然,對比強烈,令人震驚。

  馬澤爾是近年來在中國演出次數最多的外國指揮大師:2008年紐約愛樂樂團的中國巡演、 2010年國家大劇院版的歌劇《茶花女》和國家大劇院樂團的音樂會、2011年國家大劇院的歌劇《塞維利亞的理髮師》、2012年愛樂樂團的中國巡演……幾乎每年都來中國演出至少一次,演出的地點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香港、臺北等中國重要的城市,這種情況在2013年更是達到了頂峰。2月,馬澤爾代替生病的裏卡多穆迪率芝加哥樂團中國巡演,4月率德國慕尼黑愛樂樂團中國巡演,5月指揮國家大劇院樂團上演無詞指環的音樂會並出版唱片。本來今年還準備帶波士頓樂團來中國巡演,後來因身體不適才換成迪圖瓦。中國的樂迷對馬澤爾熟悉的程度或許勝過一些中國自己的指揮家。

  在得知馬澤爾去世的消息後,我一位接待過馬澤爾的朋友寫下這樣的微博:“想起去年接待老人家時,這位80多歲高齡的長者神情疲憊,話語很少,長途巡演一定太勞累了!很慢地走上舞臺,還擔心中場時能否馬上喝到一大杯水。但一上舞臺就爆發出巨大能量,沒法想像與剛才那位老者是同一人。音樂的力量太強大了!”這是他專業素養的寫照。馬澤爾專業素養的另一個體現是在那麼頻繁和大強度的演出中,高齡的他在不同的場地、指揮不同的樂團,幾乎每一次都能保持演出在高水準,不但指揮技術的穩定性極高,而且每次在不同環境下的演出都能精準地體現作品的風貌。這種紮實的音樂功底和深厚的修養,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罕見的。

  在馬澤爾的一些演出之後,聽到一些資深樂迷抱怨馬澤爾的指揮不夠深情和投入。筆者也曾在2012年看完馬澤爾指揮愛樂樂團演出馬勒第一交響曲後,在微博吐槽“馬澤爾在需要深情的地方一筆帶過,有‘老油條’的傾向”。可是回想一下,對於這位指揮生涯長達60多年的指揮家,到了80多歲的時候,還應該每次都把音樂的最後一點韻味都榨取出來?言簡意賅是否更符合他的年齡與經歷?

  7歲首演,15歲成名,20歲開始事業,從小提琴走向指揮臺,器樂獨奏、指揮和作曲集于一身,馬澤爾有著19世紀宮廷樂長一般的成長經歷,在美國匹茲堡大學學習語言、數學和哲學的經歷使他具有現代知識分子的風範。馬澤爾指揮風格大氣、理智,談吐像英國人那樣溫文爾雅,令人回味,作品詮釋不拘一格。據説他寫的音樂作品如他的指揮一樣,有著他獨有的冷峻和高傲。他根據奧威爾的小説《1984》而寫的歌劇聽到的機會不多,但他編寫的《無詞指環》已經成為常規。聽著他指揮國家大劇院演出《無詞指環》的唱片,會感慨,馬澤爾生命中最後的時期是屬於中國古典樂壇的。(趙毅敏 古典樂樂評人)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