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歌劇的未來在東方

時間:2012-07-09 10:57   來源:光明日報

原創歌劇《運河謠》劇照

歌劇《魔笛》劇照

  歌劇這門發源於歐洲的古老藝術,已經跨越了四百年的時空,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成為人類共同享有的精神文化財富。當今世界正經歷著複雜而深刻的變化,這顆表演藝術皇冠上的寶石如何再現輝煌,歌劇經營者和創作者們面臨著重要的發展機遇和巨大挑戰。近日,“國家大劇院2012世界歌劇院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行,30家中外表演藝術機構,以及強卡洛、呂嘉等多位知名歌劇藝術家共襄盛事,圍繞“當今古典歌劇製作的前景與發展”的主題,就“古典歌劇呈現形式的選擇”、“古典歌劇的行銷、傳播與觀眾培養”和“歌劇交流的趨勢與手段”等議題進行深入探討。

  堅守藝術品質:讓古典歌劇再現活力

  繁盛時代的歌劇劇目流傳到21世紀,已經成為經典。面對今天觀眾多變的欣賞習慣和多元的審美需求,古典劇目應該以何種方式呈現,是恪守傳統,還是將其本土化,加入民族特點,或者採用一些當代藝術表達的手法,而這些變化對古典歌劇到底是推動還是損害,都成為歌劇發展必須面對的課題。

  “古典歌劇的舞臺表現形式能否加入現代表達,其實取決於觀眾的需求”。美國西雅圖歌劇院院長斯百特傑金斯一語中的。他舉例説,比如在歐洲很多歌劇經過長年的演出已經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觀眾對其所講述的故事情節耳熟能詳,呈現內容也有深入了解,在這種情況下要勾起他們新的觀演興趣,就可以加入一些新鮮內容。比如換一個時空背景,加入一個新人物,甚至對故事情節進行改編等,給觀眾以新的期待。而歌劇基礎略微薄弱地區的觀眾,在對古典歌劇原有版本不甚了解的情況下,直接觀看加入新元素的版本,在審美上很容易受到誤導,所以對這部分觀眾,古典歌劇在內容和呈現上最好遵照原樣。

  然而,這又給歌劇創作者出了新的難題:如何更為準確地對觀眾進行細分?走進劇場的觀眾的偏好是什麼?動因是什麼?決定因素是什麼?中間地帶的人能否被説服?2009年10月,經過專業公司的系統調研,英國威爾士國家歌劇院將觀眾分成六個群體,包括忠實的探索者、超額預訂愛好者、自動觀看者、有動力的中間立場者、年輕的實驗者和最受歡迎劇目觀看者。在調研的基礎上,歌劇院可以分別針對不同目標觀眾,進行劇目排演以及選擇宣傳方式和途徑。

  “古典歌劇已經有了好故事,和好音樂,但在故事和音樂的背後還需要一個偉大的整合者,這個人可能是一個劇院的管理者,也可能是導演。不論加入什麼樣的現代元素,一部古典歌劇作品能否得到觀眾的認可,最終決定性因素還是藝術品質。因此,在整合者們進行藝術探索、推進古典歌劇與時俱進的過程中,不能放棄對藝術品質的高要求。”阿根廷科隆劇院國際關係總監伊萊妮烏尼克強調。國家大劇院副院長鄧一江總結道,古典歌劇不同呈現方式的選擇,從宏觀上來講,要根據各個國家不同觀眾的審美標準來制定。從微觀上説,則關係到各大劇院自身發展的視角,關係到成本的控制,同時也關係到我們的藝術責任。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