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今譯,架設文化傳播的橋梁

時間:2012-06-08 13:50   來源:人民網

  優秀傳統文化的對內、對外傳播面臨瓶頸

  早在80多年前,英國思想家羅素就曾對中國的人文成果和人文傳統作過高度的肯定,他認為歐洲文明的長處在於科學的方法,中國文明的長處則在於對人生歸宿的合理理解。在他看來,中國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沿襲數千年,若能夠被全世界採納,地球上肯定會比現在有更多的歡樂祥和。我們的先民一直以來秉持的人文精神,在羅素那裏,簡直具有拯救人類、蔭蔽世人共用和平安寧之福的威力。

  但是,這曾讓世人尊崇的中國人文精神,在鴉片戰爭以後的100多年裏,大受歐風美雨的蕩滌;人文精神的回歸和重塑,也受到市場大潮的衝擊。在人文社科領域,崇海外、尊西方,長期以來已成為不少國人的一種思維習慣。

  我們的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是什麼?是歷史地化育的、內化于國民群體的人文精神。歷史既是時間的,也是空間的,更是族群的。因此,人文精神既有區域性特質,也有階段性特點,它突顯于特定時空的族群中,因時而異,因地而別,因人而生動活潑。先秦的禮樂文化,漢代的尊史重教,魏晉的名士風度,唐代的詩意追求,宋明的哲學精神,清代的科學探索,以及齊魯、江南、巴蜀等等各呈異彩的區域文化,匯合成中國以儒家為主流的傳統文化。

  打上國人烙印的人文精神,正以我們的母語承載于無數的傳世文獻和典籍中。但由於近代以來連綿不斷的人禍和其他多種原因的破壞,中華文化傳承的鏈條銹跡斑斑,時見阻隔。我們必須重拾民族文化自信心,擔負起傳承民族文化的責任,傳統文化的傳承應該走時代化、大眾化之路,而不應作為故紙堆裏的偏僻學問。優秀民族文化的大眾普及,是哲學社會科學繁榮和發展的社會根基和群眾基礎。

  同時,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也要讓世界分享,我們要重視特色鮮明而又極具普遍意義的中國古典哲學、文學和文論的對外傳播。近些年來,我們在不少領域單方面地重視域外文化的引進,在哲學社會科學的許多領域都存在較多的過度西化而缺乏原創的現象,同時,在文化對外傳播方面成功經驗還不多,世界對中國文化至今還相當隔膜,甚至存有諸多誤解。我們必須通過有效的傳播手段,讓處於弱勢的中國語言文化在西方強勢語言和文化面前不再失語,以中國文化的外語翻譯和傳播為工具和手段,在西方強勢文化面前爭取話語權,以實現跨文化的平等對話、優勢互補、協作共進,避免被西潮所淹沒。為此,非常有必要對中國文化在當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作一個正確的合乎實際的評估,研究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歷史和現狀、理論和方法、問題和對策、經驗和教訓,從而找到更好的途徑。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