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書店不僅僅是書店

時間:2014-04-09 11:00   來源:京華時報

  從4月8日起,三聯韜奮書店將推出為期10天的“深夜書房”試營業活動,如果試營業一切順利,三聯韜奮書店今後將成為北京第一家24小時書店。臺灣誠品書店即以此聞名,被不少遊客寫進旅遊計劃裏。現在當內地城市也有了24小時書店,愛書人更多的感受是覺得欣慰,但也有不小的擔憂。

  欣慰是因為,在讀書與買書越來越傾向於網路渠道時,擁有悠久歷史的三聯韜奮書店以新的動作,開始捍衛傳統。“深夜,我們書房見”,也被一些網友認為是很文藝范兒的約會方式。

  擔憂也不無由來,在夜生活豐富的城市,究竟有多少人願意來“深夜書房”?試營業的新鮮勁兒過去後,能否有足夠數量的讀者讓“深夜書房”顯得不那麼寂寥?深夜運營所帶來的人工成本,書店能不能消化掉?最為關鍵的問題是,對這一運營模式的堅持能否長久,當面對無人喝彩的局面時能否堅持。

  三聯韜奮書店的“深夜書房”很有可能面對“設想很美好,現實很糟糕”的狀況。一家書店的人氣高低,和書店的定位、運營方式有關,但也和書店所處的大環境有關。城市的人文氣息、城市人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人們的情緒等等,都會給書店帶來極大影響。

  臺灣誠品書店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很好地把自己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中去,並通過一系列的品牌塑造行為,讓它成為臺灣的名片,成為展示成熟魅力的一個渠道。“深夜書房”也應跳脫傳統的書店經營思路,用網際網路思維來做傳統書店,並且在這個過程裏,耐心地捕捉現代讀者的需求,讓書店不僅僅是書店。

  書店的功能是什麼?在以前,無非是看書、賣書;到後期,融合了喝咖啡、舉辦講座等功能;在未來,書店一定會更傾向於對人的關懷,通過書店獨有的方式,讓大家覺得,書店是精神家園,是可以放鬆休憩的地方,是只要到了這兒就會變得安靜的場所。當大家來書店的目的,主要不是為了買書、休息,而是尋找一種精神認同感和生活共鳴的時候,書店就成功了。(韓浩月)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