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聯書店的啟示

時間:2012-07-27 10:18   來源:光明日報

  一幀紅綢輕輕揭去,“韜奮圖書館”幾個大字顯露出來。2012年7月16日,在北京三聯書店所在的那條小巷裏,“韜奮圖書館”落成,向社會開放。

  幾代人的夙願終得實現。

  1944年,鄒韜奮先生去世。在周恩來擬定、毛澤東贊成的《紀念辦法》中,提出“在重慶設韜奮圖書館,由各界人士捐贈書籍”。抗日戰爭勝利後,郭沫若專門為擬在上海設立的韜奮圖書館寫了一副嵌字聯:“韜略終須建新國,奮飛還得讀良書。”直到1997年,“韜奮圖書館”終於從願望變為現實,但囿于條件,依然是三聯內部使用的資料室。

  “韜奮圖書館”在新時代踐行著鄒韜奮先生“竭誠為讀者服務”的書店宗旨。

  那些書:是火種 是旗

  飄著墨香的《三聯經典文庫》將三聯書店80年來對時代的貢獻,呈現在人們面前。它如同從歷史深處走來的使者,將我們帶回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萌發的日子。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以鄒韜奮為代表的一批愛國人士創辦了生活書店、讀書出版社和新知書店,出版進步圖書、報刊,高擎起宣傳先進理論,傳播科學文化,推動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的大旗。

  在鄒韜奮手上,中華職業教育社機關刊《生活》週刊,“研究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多少是含著衝鋒性的”,“漸漸轉變為主持正義的輿論機關”(鄒韜奮語)。

  1932年,蔣介石親自出面施壓:要中華職教社負責人黃炎培責令鄒韜奮改變《生活》週刊的政治立場。鄒韜奮經過慎重考慮,“應力倡捨己為群的意志與精神,擬自己獨立把《生活》週刊辦下去。”《生活》週刊獨立出來,6年中發行量由2800份,激增到15.5萬份,與當時全國最大的日報《申報》不相上下。

  胡愈之在他的回憶中有這樣的描述:“從這開始,《生活》週刊逐漸改變了方向,關心和議論起了國家民族大事,使刊物和全國人民反蔣抗日的願望一致起來,刊物更受到讀者的歡迎。”

  在很多學校,學生人手一本《生活》週刊,爭相先睹為快。經濟學家許滌新清楚地記得:“《生活》週刊暴露國統區農村破産的通訊、反對納粹德國的國際評論,引人注目。”對此,作家端木蕻良印象深刻:“當時,《生活》這兩個字和‘進步’兩個字有著同等的意義。‘九一八’以後,《生活》的旗幟是最鮮明的,它的抗日主張是最堅定、最富有現實意義的,它能代表當時群眾的心聲,實事求是,發為文章,從而又擴大了群眾的心聲,這樣,互相激勵著形成更廣泛的波瀾。”

  《讀書生活》半月刊是為“店員、學徒,以及一切連學校都不能走進的人”出版的刊物。從創刊起就以大眾化、通俗化為方針,面對廣大青年對真理的追求,對帝國主義侵略者和國民黨反動派的痛恨,響亮地號召讀者要“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在這個刊物上連載的艾思奇的《哲學講話》,曾經把千萬讀者引進了馬列主義大門,走上了革命道路。

  《哲學講話》是讀書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本書。被查禁後改名《大眾哲學》,依然暢銷。到1948年,發行至32版。1936年10月22日,當時在西安從事統一戰線工作的葉劍英、劉鼎接到毛澤東來電:“要買一批通俗的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及哲學書,……要經過選擇真正是通俗的,而又有價值的(例如艾思奇的《大眾哲學》、柳湜的《街頭講話》之類)……作為學校與部隊提高幹部政治文化水準之用。”

  馬克思的《資本論》,被譽為“工人階級的百科全書”,是一部200萬字的巨著。出版全譯本的多次努力,均因工程浩大與政治原因而未能實現。讀書出版社在李公樸被捕,書刊被禁,資金拮據的艱難情況下,毅然決然,決定接受出版這一巨著。1938年在上海的酷暑中,《資本論》譯排校印流水線秘密流動起來,經過近百個晝夜奮戰,郭大力、王亞南合譯的《資本論》終於付梓,在戰火紛飛的抗戰中出版。之後,在國統區和解放區多次重印,發行量達3萬多部。1939年,王惠德在延安得到一套《資本論》:“能得到這套書,當時的確很不容易。”陳其五回憶:“我們在戰爭年代很困難時,《資本論》一直帶在身邊。”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