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趣禪境——關於禪意水墨畫的思考

時間:2013-10-23 12:38   來源:人民網

田旭桐禪意水墨畫作品:明月隱高林-紙本水墨-6868

  客觀的講,畫水墨畫對技法的理解是至關重要的,重要到要花很長時間才能認識到筆墨意趣。墨分五色,計白當黑,皴擦點染,這些不下苦功夫是掌握不了的。不過技法終歸是第二層次的東西,沒有思想,不與時俱進的追尋時代,那還真像吳冠中説的筆墨等於零。其實吳先生講的還算是客氣,這樣的筆墨簡直就是絆腳石,繡著金銀紋樣的障眼布,既掩人耳目也擋住了自己的視線。

  古有李白鬥酒詩百篇的記載,且不説是否有真事,至少此酒非彼酒。放在現在不用鬥酒,幾十杯,十幾杯下肚也就剩下倒頭睡去的樣子了。我不喜歡酒,但並非無一絲酒量,半斤八兩恐怕也不會語無倫次。見過太多的以酒誤事之人,平日只是一杯紅酒或一瓶啤酒而已,酒從不過量,但喜茶。酒過人醉,醉後失態,多成笑柄。茶不同,茶養身養友養智養神,更有茶禪一味之説。這樣時間久了便養成了畫畫構思的時候必須有茶為伴的習慣。按照古人的標準,品茗要“茶宜精舍,雲林,竹灶,幽人雅士,寒霄兀坐,松月下,花鳥間,清泉白石,綠鮮蒼苔,素手汲泉,紅粧掃雪,船頭吹火,竹裏飄煙。” 這樣的茶境是夢幻而已,現實中能做到好茶、好水、好火、好茶具、好心境已是奢求。不過有一個和、靜、清、寂的樣態還是不難的。畫禪意水墨畫體現的養心求趣,又何嘗不是如此呢?雲南白族的三道茶很有名,一道為純烤茶,味苦;二道是甜茶,茶中加核桃、牛奶和糖,味厚重而複雜;三道稱回味茶,茶中加蜂蜜和花椒,味溫潤而清純。三道茶不只是清心養目,不同的人似乎還能從中感悟人生。幾年前流行普洱茶,一次去茶葉店,店主説剛得到由馬幫運京的上等陳年茶餅,此物名貴稀少,升值空間無限。此茶已非茶,好像躋身了古董藏品之列。其實,好茶又何止僅在茶上,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或是山水全無,還是山水俱在,無關乎山,無關乎水,回味的是品茶心的至純至簡,淡似清風。由茶寓禪意水墨畫是頓悟、漸悟、漸修頓悟還真得靠心的領悟。

  有些事情是很奇妙的,苦苦冥想刻苦研習的東西,努力多年後發現那不是自己追尋的目標,所求的卻又往往來自無意偶得。有位畫油畫的朋友,前些日來京跟我説要去法國辦水墨個展,這位老兄從未畫過水墨畫。問後才知道,一日下雨雨後天晴,看見泥地上的水坑忽發靈感,急忙找來墨汁滴入水坑,然後把生宣紙平鋪其上,奇幻變化的肌理印到紙上, 尋找多年一直找不到構形語言就這樣突然出現在眼前, 自信心也增強了,辦個展覽也就是水到渠成之事。像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樣的頓悟頓修,單刀直入的大徹大悟一般人體會不到,而積跬步得以至千里的漸修漸悟我們還是能做到的。很小的時候就會背王維的“人閒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覺得真像人們説的詩中有畫。一日以“人閒桂花落” 為題構思時,詩中的畫意並不能用具體的圖像來體現。“閒” 是一種境界,並非閒而無事,它是少了些人事煩擾的閒靜。只能有了內心的靜謐才能體會到自然中最微妙的像桂花落下的那種流動的飄逸。畫了多年的禪意水墨畫,從未為禪而禪,也並非刻意的表述禪趣禪意或借題發揮闡明大道理。這一點就像喝茶,有人為解渴,有人為消閒,有人為解油膩,有人喝出了醉意,喝茶不在茶時禪會隨心境自然到來。當豎起耳朵圓睜雙目,注心於物,非要發現禪時也許尋不出其中之路。

  據説沒有幾種動物知道鏡子裏的形象就是自己, 我們雖然知道鏡中的自己,但是並不一定了解自我。古人説吾日三省吾身,能夠認清自己還真得需要勇氣和智慧。莊子有個夢蝶的故事,夢中的莊子不知自己是蝶還是蝶是自己。面對自己不認識自己, 太多的原因之一就是過於執著于自我,把簡單的事情變複雜了。就拿吃飯睡覺來説,有多少人吃飯時把心放在飯上, 把飯吃好,睡覺時不再思慮萬千把覺睡香。貪念太多,計較千般,丟掉了平常心,煩惱也就跟著來了。畫畫時面對説不清的觀念流派,各種各樣的風格,耳朵聽著理論泰斗的教導,又怎能直面自己,發現個性和風格樣態。許多時候畫畫的過程也就是學會放下,學會舍得的過程。試著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直接的表述自己,也許這就是最好的方法。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