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臺灣文化才能更好融合

時間:2013-07-15 10:57   來源:環球時報

  在北京大學就讀、臺灣文化名人李敖之子李戡,近日接受記者採訪時直言“臺灣人的素質好是日本殖民統治的影響”。從歷史深處走出來看,這句話有欠推敲的地方。然而,從李戡的言論中,我們要反思、探索新時期全面、客觀、務實的溝通方式,形成深厚廣闊的人文積澱和交流機制,兩岸才能真正融合。

  從近代史來看,甲午海戰後,日本開始了對臺灣長達50年的統治,曾經對當地原住民違法和犯罪者,不論輕重一律處死。以殺頭這樣的強制力,推出的各種社會規範也逐漸確立,並隨著時間的推移融入到臺灣人的行為習慣中。從古代史來看,日本文化禮節起源於中華文明,脫胎于中國歷史上的秦朝,到了唐代達到頂峰。就連日本漢學家內藤湖南也説:日本民族未與中國文化接觸前是一鍋豆漿,中國文化就像滷水一樣,日本民族一觸碰就變成豆腐了。

  這件事讓我不禁産生一個疑問:怎樣讓以李戡為代表的、對中國有深厚情感歸屬的臺灣年輕人,彌合國家近代和當代史的割裂斷層思維,從不知不覺中潛在的歷史傷痛和悲情中走出來,在心靈深處為臺灣與祖國大陸同宗同祖,文化同根同源擁有刻骨銘心的驕傲和榮光呢?

  五年前,我曾隨一個新聞參訪團去臺灣,按行程我們要在花蓮觀賞原住民表演。儘管此次演出觀眾只有我們10個人的團組和一個近50人的日本團,可演員們依舊飽含熱情、認認真真地在表演。日本團拼命鼓掌,熱情歡呼,而大陸團卻急著要提前退場。當我們提前退場時,回頭看去,日本人正步入場地中和演員們一起跳舞唱歌做遊戲。那一剎那,我忽然想,對於那些演員們來説,或許“一個中國”的共識,更好的表達是熱情的掌聲、一起律動的節奏、配合默契的同舞同蹈。而那些循規蹈矩、一本正經的統戰工作反而沒有這樣的效果。熱切回應臺灣人民引以為傲的獨特文化形態,也許在相互接觸的點滴細節中,就蘊含著溝通交流的四兩撥千斤。

  在臺東海岸環島公路上,我見到一條瘦骨嶙峋的野狗,於是請一直沉默的綠營司機開車到附近飯店買份盒飯喂狗。司機告訴我,店老闆很感動,只收一半的錢。剩下的路途上,司機開始健談起來,一邊給我講臺灣的景致,一邊問大陸的風貌。不經意的柔軟善意,很有可能軟化與生俱來的對抗。善是文化的底線,是人類共通的情感。對於原住民的演出,如果我們善意地多坐一會,和他們心手相牽,在相互讀懂的善意中,才能共同闡釋出善大於天、血濃于水。

  對中國這樣地域廣袤、民族眾多的大國來説,求同存異、體諒包容體現在每一個小的日常細節中。尊重當地文化,與之産生強烈共鳴,才能贏得深切共識,從而建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廣泛意義上的同盟。香港、澳門如是,臺灣亦如是。(廖雪梅)

編輯:顧文婧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