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傳記片“走熱”背後

時間:2013-04-01 13:27   來源:工人日報

漫畫 李法明

  近期,隨著《青春雷鋒》、《鐵娘子》、《蕭紅》等影片的上映,有關人物傳記片的話題開始“走熱”。同時,關於國産人物傳記片票房低的討論,也是此起彼伏。今後國産人物傳記片將何去何從,無疑成為頗受關注的問題。

  人物傳記片是電影的類型之一,它通過藝術的形式及手段,濃縮各時期不同領域的著名人物,把他們對社會、對歷史的影響展現于銀幕,供觀眾去體會、評判。人物傳記題材深受各國電影人的青睞,在好萊塢,人物傳記片甚至常常是票房、口碑雙贏,以致有人總結出了這樣一條獲得奧斯卡獎的“捷徑”:要想拿小金人嗎?那就趕緊來拍傳記片吧!

  説起來,國産人物傳記片的歷史,也曾有過輝煌。1955年,《董存瑞》公映,是新中國較早産生影響的人物傳記片之一。改革開放以後,國産電影進入了空前繁榮期,更多的人物傳記片也隨之出現,並大受歡迎,諸如《吉鴻昌》、《李四光》、《周恩來》、《孫中山》、《孔繁森》等。這些風格迥異的人物傳記片,可以説具有里程碑意義。然而,近些年來陸陸續續問世的人物傳記片並不算少,卻鮮有産生轟動的,雖然從藝術角度講,這些人物傳記片都是合格的,甚至很優秀的,但票房並不理想。

  有人提出,國産人物傳記片應向國外學習。的確,國外一些人物傳記片比我們的要好看,票房就更不用説了。無論是眼下的《鐵娘子》、《林肯》,還是以前的《巴頓將軍》、《莫扎特傳》、《聖雄甘地》、《阿育王》、《國王的演講》等,都因為票房高、影響大、得獎多而享譽全球。而且好多人物的故事是被反覆拍攝,且每每受到歡迎。有人統計84屆奧斯卡的獲獎數據時發現,在最佳女主角獲獎作品中,一共有10部人物傳記片,佔所有最佳女主角獲獎作品的11.9%。而最佳男主角獲獎作品中,則一共有17部人物傳記片,佔所有最佳男主角獲獎作品的20.2%。國外人物傳記片的“春風得意”程度,由此可窺一斑。

  但是,國外關於人物傳記片的拍攝方式,是否完全適用於我們國內呢?恐怕也未必。國外的人物傳記片,多數走商業化路線,這原本也沒什麼,但過於迎合市場或者説觀眾口味,無視思想性及內容真實性,甚至出現歪曲歷史、扭曲人格等現象,則明顯不符合我們的國情。比如《林肯》,便有一些歷史學者就影片中的事件提出了質疑,認為影片對於林肯在廢除奴隸制度上的成就有誇大嫌疑,部分內容也偏離史實。美國作家方納更是直言:“奴隸制度的終結,不該是林肯一個人的功勞。”

  人物傳記片應該是“歷史”和“藝術”的有機結合,而國外的好多人物傳記片,往往以一件事情為突破口來展現歷史人物的內心世界,雖然以歷史人物為中心,但眾多歷史事件僅僅作為陪襯,甚至是走馬觀燈式的堆砌。一部人物傳記片,如果不能讓觀眾從中看到真實的歷史,無疑是莫大的遺憾,儘管其票房可能很高。作為人物傳記片,雖然要有好看的故事來支撐,但僅有故事,而沒有歷史的深度及廣度,也是不行的。

  對於人物傳記題材,不妨以拍電視劇為主。既然我們不能完全像國外那樣走商業化路線,那麼,就儘量少拍這方面電影,而改拍電視劇吧。道理很簡單,要在一兩個小時的影片中“揉入”歷史、主題等太多想要表達的東西,註定不招觀眾待見。而拍電視劇,首先不受時長限制,這樣能有更大的空間,從更深處、更細微處挖掘人物內心感染力,從而打動觀眾。其次,如果實在想拍人物傳記電影,那就在歷史、藝術、市場之間多下功夫,找到契合點,力爭拍出來的影片既受觀眾歡迎,又不違背歷史真實,同時還要有較高的思想性。如果為拍而拍,甚至帶有“賭一把”的心態,恐怕很難拍好。此外,應堅持劇本至上,寧缺勿濫的原則。有了好劇本,才有可能拍出好的人物傳記片。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