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傳記電影藝術新路

時間:2011-08-26 13:29   來源:人民日報

  近幾年,由於大型慶典和紀念活動的需要,傳記影片大量涌現。對比這股潮流中的其他作品看,《守望天山》自有其醒目的特色和意義。

  一是在傳記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頗具新意。幾十年來,我們看慣了銀幕上的英雄模範,他們或是生來偉大,一塵不染,或是歷練成長,直至超凡脫俗。陳玉柱則不同,他始終平凡,甚至拒絕“崇高”。他家窮,他娘用半籃雞蛋一包點心“賄賂”村幹部送他參了軍,因為隊伍上能吃飽飯;連裏緊急集合,他隨手把吃剩的半個饅頭扔進污水桶,班長替他挨批,還當眾吃掉了那塊饅頭,他愧悔、感動卻沒敢承認是自己犯的錯;執行報信求援任務的生死關頭,又是班長把最後一個饅頭留給了他,那是僅存的生的希望。因之,他倖存下來並完成了任務,班長卻長眠于天山;復員後他面對鄉親們“戰鬥英雄”、“國家功臣”的稱讚,依然沒有張口解釋,卻憑榮譽調到縣裏電影院工作,還娶上了媳婦;一直到他在一部影片裏看到部隊築路的場面時,才想起他答應過班長的臨終囑託,感恩之情倏地觸動心扉,為這一瞬,他付出的竟是一去24年的天山守墓!

  《守望天山》並不像習見的英模片那樣,向我們集中凸顯主人公天生的革命覺悟和情操修養,或是去循序展示他們一步一個腳印的進步歷程,而是在細微瑣碎的生活細節裏,在憨厚、執拗甚至怯懦的性格刻畫中,為我們表現一個普通人的真實心理。應該説,影片的這一特點某種程度上也是當今社會草根文化的反映,對比精英文化影響下的英模形象塑造,可以明顯看出陳玉柱形象紮根現實的獨特氣質。

  影片的另一個特色是其敘事方式和呈現方式。不像一般影片只採用單一的敘事視角和線性的敘事時間,《守望天山》運用多人回憶和時空交錯的敘述建構,在串起情節的同時重點塑造人物的精神境界。影片開始由女兒的敘述引入陳玉柱的故事,未褪稚嫩的嗓音,質樸的話語,立刻把觀眾帶入特定的故事情境。這一設計不光是出於親情更容易得到觀眾認同的敘事策略,更重要的是,青年一代的視角無疑利於把熒幕前的青年觀眾帶入影片,理解影片,進而理解父輩的情感世界。故事幾近結尾時,兒子面對鏡頭的述説更為直接地強化了影片編導的這一用意:兒子參軍後才明白什麼是戰友情,也理解了那支撐著父親24年情感世界的精神支柱。

  在子女視角以外,影片還善於使用敘事閃回,借此來展現陳玉柱一生中的重大事件,參軍、築路、饅頭的故事、求援任務、復員回鄉、工作結婚,直到重返天山為班長守墓……在此基礎上,導演又設計了陳玉柱一次次的心理閃回,甚至幻覺,來強化他與部隊的精神聯繫,尤其凸顯他對班長鄭樹林的深厚情感。他死死認定一個邏輯:班長給了他一條命,他只能用守墓一生相報。

  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影片還借用了紀錄片和電視談話節目的手法,讓陳玉柱、妻子和兒子直接面對鏡頭訴説自己,就像同觀眾直接交流一樣。尤其是艾麗婭飾演的妻子,每當面對鏡頭,便是一連串的訴苦與抱怨,一次次積累著觀眾對她何以同陳玉柱相守一生的疑惑。終於,在影片結尾,她最後一個“獨白”給出了答案:他“心眼好,善良,老實,對我和孩子真是好……”這種濃縮了普通百姓情感邏輯的呈現方式,別具一格地塑造出一位真實、生動、凝聚著傳統美德的妻子形象,有非常強的感染力。

  不少人認為,主旋律電影尤其是傳記電影在藝術探索方面基本無法作為,《守望天山》的創作者則對這個説法給出了旗幟鮮明的回答。可以説,電影本身同主人公陳玉柱一樣的可親可敬,因為它在主旋律影片製作中勇於探索,走出了新路,也走出了自己。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