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實傳記“滿天飛”的真正原因

時間:2010-08-06 13:02   來源:東方網

  近期,唐駿學歷門事件成為媒體狩獵的焦點,出版其自傳的兩家出版社也捲入風波之中,或澄清或發表勘誤聲明。不久前,《印象中國:張藝謀傳》等名人傳記也因失實嫌疑招惹官司上身。專家、出版業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傳記作者創作不嚴謹、出版社急功近利、讀者功利性的閱讀傾向,是造成名人傳記名不副實的三大原因。(《人民日報》8月4日)

  在筆者看來,這三大原因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但並不足以造成當前我國出版市場上傳記等類圖書的品質問題。

  首先,名人傳記難以回避的硬傷是,傳主(或其他執筆者)傾向於美化自己。但無論如何,在歐美許多國家的出版市場上得以出版的名人傳記,書中的總體情節是真實的,傳主或其後人也不會允許離譜的造假(美化)。

  其次,所謂市場經濟的雙面性,催生出版社急功近利一説,也不見得成立。反例如蘭登書屋、麥格勞-希爾集團、培生集團等享譽全球的知名出版商,都是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企業。

  第三,指責讀者閱讀傾向功利化,打錯了板子。書本閱讀大眾化以來,可以説“功利閱讀”一直是常態。能夠以此為由推導出讀者就是名人傳記失實“幫兇”的結論嗎?讀者需要的“快餐”閱讀産品內容就不應當是真實的嗎?

  實際上,包括前述三大原因,之所以最終得以聚合起來,助推、縱容傳記等類圖書品質問題的生成,還來源於另兩個關鍵點。

  一方面,出版市場和批評界信用機制的匱乏。歐美出版市場上,無論是傳主本人或其家人、後人,還是出版社,都不至於向讀者提供主體情節出錯、造假的傳記。這樣的自律意識,歸根結底來源於市場經濟社會的信用機制,任何名人或知名出版社都難以承擔因問題出版物所可能引發的處罰和賠償。而更具體到圖書這一領域,可以看到歐美出版市場的健康秩序,還因為有了相對獨立和客觀的批評作家,如果遇到唐駿自傳那樣的造假問題,他們根本不會裝聾作啞。

  建立這樣的信用機制,並非遙不可及。我國已有圖書品質管理規定,目前所缺乏的是嚴格落實。不惟唐駿等人的注水傳記,還有早已被警方逮捕、淪為笑柄的劉太醫(劉弘章)之流的“神醫”大作,全國各地文化、新聞出版有沒有按照這類規定,對其內容進行過審查,有沒有啟動強制召回等處罰措施?

  另一方面,滯後的出版體制改革,造成許多正牌出版社得以吃“書號飯”——其書號既可以出售給難以擠入圈內、認真經營的民營書業文化公司,也可以輕率地賣給個體書商,後者恰恰是市面上許多企業家、企業傳記“跟風”作品的操作者。這反過來説明,傳記不實、圖書品質不高,不是所謂市場經濟雙面性的産物,而恰恰是市場化改革進行得不夠徹底的體現。

編輯:于斯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