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收視率“綁架”中國電視

時間:2012-08-22 14:51   來源:人民日報

  日前,電視劇版權運營人王建鋒爆料,某公司明碼標價地向他兜售“收視率”,聲稱只要付費,就能相應提高其正在衛視播出的30集電視劇的收視率,甚至可進入全國收視前十。而其免費贈送的兩次“服務”,的確實現了收視率的乾坤大逆轉。如此“推銷”一時引起輿論軒然大波,而這其實已經是收視率風波的升級版了。2010年7月,本報曾連續刊發調查性報道,揭露部分樣本戶被個別衛視“收買”的收視率黑幕。由買通樣本戶、污染樣本到現在的公然造假、直接買賣收視率,事態發展到“我不用改變節目品質,就可以改變收視率”的地步,已經不得不讓我們追問:收視率究竟怎麼了?收視率如何影響中國電視?一個值得期許的收視率究竟是怎樣的?

  收視率引入國內電視行業,其實是對一種較為成熟的國際評價體系的有益吸取。特別是隨著國內電視臺及電視頻道數量的劇增,電視收視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收視率作為反映電視觀眾收視行為和偏好的主要指標,起著重要的反饋評估作用,也因此被業界廣泛認可。因此説,收視率作為一種參考性數據,作為一種評估手段從來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手段變成了目的,收視率變成了唯收視率。在今天中國的電視行業,收視率不只是參考數據,而是最重要的一張王牌,從電視欄目到電視連續劇,從廣告投放到欄目考評甚至到具體的電視劇內容製作,往往唯收視率馬首是瞻。因為收視率低,一些電視臺不少品位、口碑、美譽度均不錯的欄目相繼被停播;因為收視率高,極具獵奇意味、細緻展示各種社會陰暗面以及不惜製造矛盾、激化矛盾的所謂法制和調解類節目,無吵不成戲、窮盡杯水風波的所謂“家鬥劇”,糟蹋歷史、爾虞我詐彰顯人性之惡的“宮鬥劇”,這些低俗、庸俗、媚俗的電視內容愈演愈烈。

  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也是最可怕的一點在於,決定著節目生死命運的收視率,其本身的構成就存在問題。收視率樣板戶數量少,在地域、年齡、職業、受教育水準、收入水準等方面均不具代表性,構成不合理的這一問題早已被指出。不合理的樣本戶構成直接影響了收視率的趣味水準。再加上收買樣本戶、數據作假等人為操控,收視率的背後成因愈加複雜,而就是這樣一個欠缺標準的收視率卻成為我們今天電視行業的標準!

  收視,歸根結底是一種信任行為,觀眾因為信任而建立了與電視節目的收視關係,但現在,正是這種信任本身被作假;對收視率的重視,歸根結底是對電視文化接收的重視,但現在,接收被用作索取,促成一種數字與金錢的交易。收視率造假,如同喊了多年的足球打假一樣,最終需要司法介入。而要想扭轉造假背後更複雜的收視率畸態,需要改進的顯然更多。

  首先,改進樣本戶構成迫在眉睫。從統計學上來説,樣本統計的前提就是一個真實、透明、安全、不受污染的樣本,一個比例合理、層次完善的樣本,一個採集手段科學有效的樣本。而當前我們的收視率樣本戶構成還有極大的待完善空間;此外在採集手段上也應緊跟回路數據技術的新進展,從互動式數字機頂盒中提取數據流,儘量減少數據抽樣的人為干擾。其次,第三方監管機制亟待建立。目前全國各電視臺、各大城市的收視率數據,基本僅由一家調查機構收集提供,雖然也會有內部的自律自查,但鋻於成本考慮、利益牽涉等原因,無法充分保證客觀、權威、有效的監管,這也是當前收視率亂相頻出的重要原因。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整個電視行業要端正對收視率的態度,給收視率一個合理的定位。電視産品作為一種文化産品,收視率雖有量化之便,但不能成為唯一的考評標準,收視率、美譽度、影響力並重的綜合評價體系值得探索。

  圍繞收視率發生的一切,其實都在提醒我們反省:對於我們的電視,我們究竟在期待些什麼。的確,電視文化是大眾文化,中國的電視歷史也尚未達到它的成熟期,但如果不解開綁在中國電視身上的這沉重的收視率秤砣,一個良性的健康的發展方向將無處可覓。對觀眾來説似乎並不那麼重要的“收視率”,卻在步步緊逼地“劫持”著中國電視,最終決定出電視臺提供什麼節目,而我們也只能看那些據説代表了我們的人喜歡看的節目,並進而被這樣的節目以及背後的價值所“引領”。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