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嚴重歪曲歷史

時間:2011-12-05 11:11   來源:羊城晚報

《鴻門宴》海報

  鑒定報告

  其實是發生在平行宇宙的另一段故事,角色恰好和鴻門宴的人物重名而已。

  熱衷於糾結真正史實的觀眾,需三思而後行。影片的天馬行空,會讓人“抓狂”。

  我曾經批評過香港導演李仁港執導的電影《見龍卸甲》,那部片子把諸葛亮塑造成缺乏謀略的弱智者,把趙子龍塑造成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一介武夫。不但嚴重歪曲了兩個歷史人物,片中還有人喊出“大蜀國萬歲”這樣缺乏歷史常識的口號。所以我當時稱李仁港為“反智型導演”,不具備拍歷史片的歷史常識就是“反智”的一個表現。

  這次李仁港又導出賀歲大片《鴻門宴》,可惜他又犯了歪曲歷史的老毛病。司馬遷在《史記》中把鴻門宴寫得很精彩,乃至其中“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一語成了成語,就連“鴻門宴”三字也成了家喻戶曉的諺語。這次李仁港又把如此定型的文化精品,顛覆得面目全非。影片中鴻門不再有宴,而是改飯局為棋局。李仁港還説:“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場戲。表現范增、張良兩人對弈,是希望觀眾在看片的時候能體會到這些謀士的處心積慮。”他“最喜歡”的胡編也沒有編在點子上,按照邏輯關係,對弈雙方應該是劉邦和范增,張良還夠不上格兒!

  李仁港還歪曲了“霸王別姬”與“烏江自刎”的歷史。在影片中,項羽被劉邦圍困在烏江邊,劉邦帶著虞姬試圖勸降項羽。虞姬向劉邦要來短劍,走近項羽,要求與項羽共同殉情。項羽同意,兩人雙雙殉情在劉邦面前。這不但與歷史記載不符,虞姬的堅貞操守,從容赴死的剛烈,與項羽“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英雄氣概都被抹殺。歷史上建立漢朝後,張良被劉邦封為留侯,得以善終。影片中劉邦命士兵追殺張良,張良中箭後跌落山崖。歷史上蕭何成為漢朝開國元勳,先輔佐劉邦,在劉邦死後又輔佐漢惠帝。影片中的蕭何被裝進布口袋,劉邦命士兵將蕭何亂杖打死。歷史上樊噲也是漢朝開國元勳,也得以善終。但是影片中,樊噲因憤恨劉邦的無情,自刎身亡,以示抗議。明知歪曲歷史的李仁港辯解説:“拍歷史題材電影,不是拍紀錄片。我們只是借這個機會去探究歷史人物的內心。”這顯然缺乏常識。因為歷史人物通過歷史活動,表達了他們的內心。歷史活動就是史有記載的歷史人物的言行。失去這些言行,歷史人物就成了空殼,成為符號,還有什麼內心可言?當然更無從探索了!

  歷史上的鴻門宴已經潛移默化成為中國人的一種文化心理,不顧及歷史常識隨意拍歷史劇,中國觀眾只能用兩個字來評判這部歪曲歷史的電影,那兩個字就是“胡編”!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