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劇照
談到楚漢之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鴻門宴的故事了。正是這場歷史上最著名的飯局,改變了歷史的走向,而飯局上雙方各色人物的登場也充滿了畫面感和戲劇性。不過,李仁港導演的《鴻門宴》顯然已經不是司馬遷筆下的《鴻門宴》了,如果你注意看影片打出的片名,“鴻門宴”旁邊還有兩個小字“傳奇”,這也為影片奠定了基調——不求歷史,但求傳奇。
《鴻門宴》最大的傳奇之處就是把“飯局”變成了一場“棋局”。眾所週知,“飯局”是中國人獨特的文化,表面上觥籌交錯,暗地裏卻波濤洶湧,如果説“飯局”更多的還是限于禮節的互相試探,那麼“棋局”卻絕對是要分出個高低輸贏的。影片中最精彩的也正是范增和張良兩位謀士的對弈。這場文戲拍得可謂“步步驚心”,一條線是兩位高手的盲棋對決,一條線是劉邦部下被處以酷刑,而同一時間不同空間裏,韓信正欲取懷王聖旨趕回來救劉邦,幾條線的交叉剪輯讓“鴻門宴”的緊張與凶險展露無遺。
歷史上説到項羽放走劉邦,鴻門宴的故事也就結束了,但縱觀整部電影,鴻門宴的故事卻剛剛開始。事實上,李仁港用“棋局”講述了一場更大規格的鴻門宴,它以楚漢相爭為棋盤,以雙方人馬為棋子,就連下棋的人也最終成為對方的棋子,而這場“棋局”的結局是,項羽兵敗自殺,劉邦贏得天下卻失去人心,最終落得個“兩敗俱輸”。
值得肯定的是,這樣的改編讓故事更緊湊也更具懸念,在“諜戰”、“宮廷爭鬥”盛行的當下,無疑很討巧。但把歷史當做“棋局”來解讀又顯得過於膚淺,一味誇大了智鬥的傳奇性,卻失去了對人性的挖掘和對歷史的思考。表面上看,這盤耗時數年的棋局是把鴻門宴的故事擴展了、延伸了,實際上卻把整個電影的格局變小了。也正是因為過於突出智鬥,范增和張良從綠葉一躍成為主角,而本應最具風采的項羽和劉邦則不幸淪為了旁觀者,這也使影片顯得權謀有餘、氣概不足。
雖然全片動作場面精彩,但如何把典故變成電影畫面顯然也不是李仁港導演的強項。在他的解讀下,“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從暗藏殺機變成了正面廝殺,少了幾分韻味;“四面楚歌”則是直接讓劉邦的士兵在項羽陣前列隊吹笛,意境全無;最經典的“霸王別姬”把自刎改成了剖腹,原本千古流傳的悲涼訣別成了膩膩歪歪的殉情俗套。
影片到最後,黎明在臨終前幡然醒悟,李仁港讓他用再直白不過的臺詞道出了“不以成敗論英雄”的宏大主題,但他或許忘了,如果歷史真的“如同一場棋局”,那勝負成敗是可以一目了然的,而這成敗背後完全是計謀的高低,無關是非論斷,也不分小人與英雄。不過,對於香港導演的歷史片,我們也不敢太過執著,畢竟人家早就聲明過了,這只是一場傳奇,千萬別認真。(李俐 原題:只當看傳奇千萬別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