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過度權謀算計缺乏英雄氣概

時間:2011-12-02 13:44   來源:北京晚報

  幾年前,擅長文藝片的香港導演陳可辛以《投名狀》一片成功轉型,《投名狀》被稱為一部亂世中國的英雄史詩,贏了票房,也贏了金像獎,眼下的《鴻門宴》,香港導演李仁港意圖複製陳可辛的“成功”,很明顯。不過,《投名狀》的故事原本《刺馬》只是清朝奇案,而《鴻門宴》講的卻是中國歷史上的皇皇一筆重彩,用《投名狀》的思路拍出的《鴻門宴》,格局小了。

  《鴻門宴》是一部時下定義的“大片”,具備所謂大片的幾個基本要素:大製作——兩個半小時裏文戲、武戲兼備,英雄、美女不少,內景畫面拍得很炫,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殺戮場面也不遜,特技水準不低;大明星——港臺、大陸,老戲骨有黎明、陳小春,影帝級的張涵予、黃秋生,時下當紅的青春偶像馮紹峰、劉亦菲也不是擺設,項羽、虞姬浪漫到死就像一齣偶像劇。當然,大片最後還需要高票房才圓滿,至少上映首日影廳滿座,到年底了,觀眾願意掏錢為看一個家喻戶曉的歷史故事買單,而且票價沒漲。

  看完《鴻門宴》,結論是縱使它具備一切“大”的要素,格局卻很“小”。除了偶爾幾句莫名其妙的臺詞,電影的節奏、故事基本能在兩個小時裏把觀眾吸引住,不至於頻頻跳戲,但看到結尾,卻好像頭重腳輕讓人很不舒服。《鴻門宴》裏,劉邦項羽爭霸,霸王別姬的故事家喻戶曉,電影將飯局變成了棋局倒也無所謂一定較真歪曲歷史,畢竟幾千年前的事誰能説清楚個孰是孰非?然而,作為一部重新演繹歷史的電影,“混亂”是硬傷,讓人很難容忍。搞不清楚電影《鴻門宴》要表達什麼?開篇馮紹峰飾演的項羽英姿勃發,黎明飾演的劉邦中年腹黑,接下來主要圍繞著項羽手下的謀士范增和劉邦手下的謀士張良智鬥,故事將楚漢之爭套進了一盤棋局,裏面只有權謀、算計,項羽好大喜功沒人情味,聽了張良的挑撥罷免了老邁的范增才一敗塗地,韓信為圖榮華富貴而轉投劉邦,在項羽處臥底,最後大局已定,范增留下的錦囊又挑起了劉邦的猜忌,下令殺了張良、蕭何、韓信。這裡的項羽與劉邦都沒有半點英雄氣,待到影片結尾,導演才用一句臺詞生生扣了個帽子,讓劉邦説出了“不以成敗論英雄”的主題。可成敗是歷史定的,英雄卻被電影拍沒了。

  今年熒屏盛行“宮鬥”,電影裏也儘是權謀,可嘆中華歷史上下五千年,今人卻只讀出了“心機”。搞笑的是,故事心機很深,臺詞卻極不嚴謹,項羽對長者范增説:“您自小看我長大的!”這句邏輯不通的臺詞被重復了兩遍。(金力維 原題:過度權謀算計缺乏英雄氣概)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