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臺灣光復”75週年,這個日子快被“臺獨”抹沒了

2020-09-21 11:2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兩岸快評第959期】

  

  1945年10月25日,在臺灣北部中山堂,舉行了一場註定載入史冊的重要儀式,那就是臺灣對日本的受降典禮。這場典禮的舉辦,標誌著被日本殖民統治50年的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及澎湖列島,正式重回祖國版圖。

  近代中國,飽受欺淩,臺灣更成為列強反覆爭奪之地。早在1884—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法國軍隊就曾進攻臺灣,遭到劉銘傳率軍重創。中法戰爭以後,清政府為了加強海防,于1885年將臺灣劃為單一行省,臺灣成為中國第20個行省。

  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清政府戰敗,于4月17日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臺灣及附屬島嶼割讓給日本。從此,臺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長達50年之久。

  1941年12月9日,中國政府發佈“對日宣戰佈告”:“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間之關係者,一律廢止。”因此,日本對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的統治,也是從這一天失去憑藉的。

  到了1943年,美、英、中三國簽署了《開羅宣言》,其中規定:戰後東北、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應歸還中國。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國簽署的《波茨坦公告》,再次確定了臺灣和澎湖列島等應歸還中國,國際社會表明瞭支援中國方面訴求的一致立場。

  但“臺灣光復”成為現實,則是在日本無條件投降後的1945年10月25日。為了紀念這一重要時刻,1946年8月,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頒布命令,明訂10月25日為“臺灣光復節”。“臺灣光復”一詞,自此就被各界大量運用。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在收復臺灣過程中的立場和舉措,儘管存在應當依靠什麼力量收復臺灣的問題,但從總體上看,還是比較積極的,這也是蔣去臺後反對“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堅持“一個中國”立場的一個重要歷史淵源。

  蔣介石1946年10月25日在《臺灣光復一週年紀念會訓詞》中説:“我們國父倡導國民革命,即以光復臺灣為革命的主要目的之一。”孫中山在臺灣失陷的一年,就在檀香山組織興中會。當時發佈宣言,就提出“恢復臺灣鞏固中華”的口號。

  臺灣光復之時,島內的報紙媒體上,均有大量商家行號刊登歡慶臺灣光復的廣告。據説,當時街上鑼鼓喧天,鞭炮聲不斷,戶戶張燈結綵,雖然地方上有若干民眾報復日本人的小騷動,但整個局勢都處於平靜而穩定,並等待國民政府的到來。

  我們常説“欲亡其國,先亡其史”,對於“臺灣光復”這個詞,島內“臺獨”勢力一直將其視為“眼中釘”。臺灣當局前領導人李登輝、陳水扁在臺掌權二十年間,都想極力抹滅這段臺灣先賢的光輝抗日史實。

  李登輝推行“去光復節”政策,取消“臺灣光復紀念日”為法定假日,並廢棄“臺灣光復紀念日”,將其竄改為“終戰紀念日”。陳水扁則竄改歷史教科書,其目的就是在意識形態上,切斷臺灣人民的兩岸歷史連結記憶,斷絕臺灣人民對祖國的認同。

  對於“臺灣光復”這段歷史,兩岸同胞尤其是青年人應該牢記,只有建立共同的歷史觀,才能形成共同的國家認同感,才能在新的歷史時期繼續推動兩岸關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文/關其行)

[責任編輯: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