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解讀“11條措施”:新冠病毒和“臺獨”分子,誰都無法阻止兩岸融合發展

2020-05-15 15:4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兩岸快評第776期】

  

  解讀“11條措施”:新冠病毒和“臺獨”分子,誰都無法阻止兩岸融合發展。

  5月1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務院臺辦等十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應對疫情統籌做好支援臺資企業發展和推進臺資項目有關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11條措施”),進一步幫助廣大臺商臺企應對疫情和復工復産,助力臺商臺企取得更好發展。

  “11條措施”的發佈,是大陸傾聽臺胞聲音,回應臺商臺企訴求的走心之舉;是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決策部署的用心之舉;是進一步落細落實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31條措施”和“26條措施”的暖心之舉。

  當前大陸疫情防控階段性成效進一步鞏固,全國“兩會”召開在即,民進黨第二任期即將開始,此時大陸方面發佈“11條措施”,明確傳達了兩個“信號”:

  其一,新冠病毒無法阻擋兩岸融合發展。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也是對廣大臺資企業發展的一次重大考驗。經過艱苦努力,目前全國疫情防控形勢積極向好的態勢正在拓展。“11條措施”就是給廣大臺商臺企吃下的一顆“定心丸”。“11條措施”針對性極強、亮點突出,可謂雪中送炭。不僅要幫扶臺資臺企復工復産、推進重大臺資項目,還要積極支援臺商臺企增資擴産,促進臺資企業參與新型和傳統基礎設施建設;既要穩外貿、也要拓內銷;既有稅費減免、也有金融支援;既要保障用地需求,也要支援臺資中小企業發展,從全局到細節,主動做好做精臺企服務工作。

  疫情並沒有改變大陸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對於廣大臺資企業而言,疫情衝擊是短期的、可控的,只要變壓力為動力、善於化危為機,就能夠深切感受到大陸經濟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

  其二,“臺獨”勢力及分裂活動無法阻擋兩岸融合發展。疫情發生以來,民進黨當局不斷攻擊抹黑在大陸的臺胞臺企,對大陸、對兩岸關係出口就是惡言,舉手就是挑釁,企圖在同胞之間製造矛盾和對立。大陸方面堅決回擊各種“以疫謀獨”挑釁,同時本著對臺灣同胞健康福祉高度負責的精神,及時向臺灣有關方面通報疫情資訊和防控經驗,精心照顧在大陸的臺胞,積極協助臺資企業有序復工復産。廣大臺胞臺企則充分展現同舟共濟的民族大義,通過捐款、捐物、參與志願活動等方式,傳遞同胞之愛,傳遞“兩岸正能量”。

  “11條措施”的發佈凸顯大陸方面對臺大政方針和政策的穩定性和延續性。新發佈的“11條措施”與2018年2月28日發佈的“31條措施”,及2019年11月4日發佈的“26條措施”,宗旨一脈相承,均是在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指導下,對臺灣同胞一視同仁,像為大陸百姓服務那樣造福臺灣同胞的又一體現。

  “11條措施”的發佈是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夯實和平統一基礎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兩岸同胞血脈相連。親望親好,中國人要幫中國人。我們對臺灣同胞一視同仁,將繼續率先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為臺灣同胞臺灣企業提供同等待遇,讓大家有更多獲得感。

  從“31條”、“26條”到“11條”,在國家統一、民族復興路上,大陸方面一直在積極推進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打造兩岸共同市場,為發展增動力,為合作添活力,不斷壯大中華民族經濟。

  我們堅持一如既往尊重臺灣同胞、關愛臺灣同胞、團結臺灣同胞、依靠臺灣同胞,全心全意為臺灣同胞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11條措施”不是終點,大陸方面將不斷為兩岸關係及兩岸經濟社會融合賦能。(文/關其行)

[責任編輯: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