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GDP從相當大陸45%到低於4.5%,臺灣仍拿島內選舉強刷"對陸優越感"?

2019-09-12 15:0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兩岸快評第192期】

  眼下距離2020台灣“大選”只剩四個月不不到,熟悉島內政治生態的人都知道,若在“往屆”這個時候,競爭者間的捉對廝殺早已不可開交,整個社會上都會瀰漫著喧鬧的參選人對戰、叫陣氛圍。而這一次,時至今日,確定參選這2020的究竟有哪些人?確定參選的究竟有幾組人?郭臺銘、王金平、柯文哲究竟會不會整合出一組人馬參戰,還是説“分進合擊”,仍無最終明確結果!(儘管郭臺銘方面12日上午已單方面宣佈退出國民黨,但其幕僚也表示,當日發佈的退黨聲明與參選與否無關)。

  正所謂“看熱鬧不怕事大”,在很多人眼裏,臺灣的選舉確實“好看”。繼有戲劇性,又有衝突性。滿足民眾對宮廷秘聞、政治鬥爭的獵奇心。特別是這一屆,一幕幕高潮、一波波反轉,懸念叢生的“劇情”更是引人入勝。臺上政治人物賣力演,臺下社會大眾賊著看。觀眾愛看,媒體就愛播,至於如何治理、發展臺灣,幾乎沒什麼人關注。一天到晚除了選舉還是選舉。

  在臺灣,選舉、政爭就是這樣常年充斥著媒體版面。比如,自去年起,“九合一”選舉就幾乎承包了全年的媒體焦點。轉過年來,看完了“九合一”,島內媒體上便開始充斥民進黨黨內提名鬥爭、派系鬥爭、“英德大戰”的內容,各種爭權奪利、你死我活的,好不熱鬧。接下來,上演的是國民黨黨內初選,“五強爭霸”演完還不算,還附帶一系列“願賭不服輸”的“番外篇”,什麼“郭臺銘選不選?”“王金平選不選?”外加一直貫穿始終的“柯文哲選不選?”“三人到底結不結盟?”“結盟的話誰當老大?”演到最後宋楚瑜的親民黨也來了,不斷將形勢推向高潮!以上是劇情發展的“主線”,除此之外還有“支線”:比如蔡英文如何各種“撿到槍”,使民調反轉;韓國瑜如何應對黑韓産業鏈等等。

  至於其他攸關民生福祉、社會發展的新聞,比如説臺灣少子化、老齡化的問題,青年低薪的問題,高科技産業競爭力衰退的問題,民眾也不怎麼關心,這類的新聞即便播出了收視率也很低,久而久之媒體也就不再探究、播報了,一門心思扎堆報道選舉、政爭去了。

  用島內有些專家的話説,以上這種“只關心選舉”的現象,是由島內觀眾與媒體互為因果,共同導致“病症”,而且目前臺灣的社會生態就是如此,即便已經病入膏肓,一時間也沒有解藥。但從平民大眾的角度想想,像科技、教育、經濟這些議題雖然關乎社會發展,但對普通百姓來説,也帶有很強專業性,其背後表露出的問題也過於複雜、沉重,更何況與百姓眼前的自身利益未必迫切相關,有時甚至是以“暫時性無解難題”的形式擺在那,短期內解決不了,爭論多了又無益。以普通百姓的視角而言,關注這些也許並不如顧好眼前一畝三分地,經營好自己的小日子來得實在、有實際意義。運氣好碰上點“小確幸”,沒事再打開電視找點樂兒、看看“政治宮鬥”解解悶兒,日子便這麼一天天過來了。實話實説,也不失為一種活法兒。但問題是,既然要追求“小確幸”,要享受平淡安逸的生活;您當然可以只管自己,不操社會發展的心,但總要把攸關百姓生計的公權力,託付給靠譜的政治團體、人物吧?最起碼,要確保他的施政會相對務實、理性,不會激進爆衝,動不動就隔海挑釁、嗆辣,戕害經濟民生、百姓生活吧?“兩岸關係好,臺灣才會好”;“臺海有安寧,才能‘小確幸’”。這樣的道理,再清晰簡單不過。

  這是從一般民眾的角度而言,對政治人物而言呢?儘管2020最終對決的人馬還沒確定,但迄今為止,各種選舉花招已經層出不窮。看似熱鬧精彩,但卻缺乏價值理念與政見藍圖的論辯,這使得2020似乎開始成為一場缺少厚度與內涵的選舉。由這樣的選舉來決定臺灣的領導人,難怪越來越多的島內人士開始萌生焦慮。有臺媒表示,選戰至今,參選人與政黨求勝的策略考量,高過對政見論述與臺灣未來的探索,缺乏對正確理念價值的堅持,甚至逐漸成為一場政治脫口秀。參選人每天上演的是空泛蒼白的言辭攻防,沉迷于爭取粉絲與網路聲量,令人氣餒、厭倦。所以,如果真是富有擔當、苦民所苦的參選人,除了選舉造勢、拼市政、反抹黑外,更亟需走出互逞口舌之利的泥潭,提出理性務實的政策主張,將臺灣從誤區中導向正軌。

  誰也不能否認,臺灣的選舉確實“好看”、“解悶”、“夠消遣”。但需要思考的是,令許多臺灣人津津樂道的選舉,除了有可能淪為政黨的“政治脫口秀”、“權利遊戲”,更是一種不折不扣的“燒錢遊戲”。選戰中宣傳、打廣告、插旗子、請人,處處都得用錢。就算來的人不要錢,也總得給補貼個盒飯、礦泉水吧?動輒幾萬、十幾萬、二十幾萬的參與者,這些都要用到錢。所動用的義工,多少也得給點補貼吧?最近,有專家依據歷年資料算了一筆賬:每次參選島內領導人,藍綠雙方的花費10億新台幣起步。縣市長選戰每人1億,20多個縣市,每個縣市至少2組人馬,有的甚至是3組,這就至少50多個億。另外還有縣市議員、鄉鎮長選舉,一層一層下算來,“九合一”的“九層塔”落下來,每次燒100億新台幣恐怕都是少的。更何況這還只是明面上的,私底下究竟花多少錢恐怕沒人知道。

  如此龐大的經費都用在選舉上,自然會削弱基礎建設與民生投入。看看如今島內的經濟建設、基礎設施:一條高速公路修好多年;一場雨能將高雄路面炸出5千個大坑;島內薪資水準20年不長,背後的根由何在似乎不言自明。

  針對臺灣社會沉迷于選舉,島內評論文章指出,臺灣已經歷三度政黨輪替,但曾經的經濟奇跡和亞洲四小龍的榮耀早已不在,生産總值曾經佔大陸的45%,如今下降至低於4.5%。許多臺灣人對大陸總有一種特殊的優越感,但看到大陸的高速發展時,只能弱弱地説一句“我們有選舉”。然而,當臺灣從過去每年都有選舉,到如今兩年一次選舉,每次選舉完就是繼續應付下一次的選舉,試問除了選舉之外,臺灣到底還剩下什麼?(羽説)

[責任編輯:王思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