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消息!蔡英文將與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會面,哪一個?沒聽過……
【兩岸快評第73期】
臺灣“中央社”7月11日發佈的一則新聞消息中明確指出,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近日將與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代表會面,文中並借“熟悉外交人士”之口表示,此事格外有意義。
如果事實確如報道所説,不僅對蔡英文當局意義重大,對於14億中國人民的統一呼聲也將産生直接回應。稍微有些政治常識的網友都知道,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名額只有五個,除中國外,還有美國、英國、俄羅斯和法國。蔡英文會見的究竟是哪一國家的代表呢?
仔細看來,報道中所提到的“常任理事國”並非五大國其中一個,而是一個叫做聖文森的國家。相信所有人的第一反應都是,沒聽過啊!
聖文森是個什麼樣的國家?資料顯示,聖文森全名為聖文森及格瑞那丁,是位於東加勒比海附近的一個火山島國,國土總面積389平方公里。300多平方公里是一個什麼概念?舉個例子,北京市豐台區幅員面積306平方公里。比較起來,聖文森會比豐台區稍微大一點。
那麼,聖文森是什麼時候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呢?答案是,從來沒有過。聖文森在2019年6月7日,與愛沙尼亞、尼日、突尼西亞和越南等5國被選為2020年和2021年安理會的非常任理事國。
這下終於看明白了,原來蔡英文此行,距離臺媒所稱的“外事關係重大突破”,還差了一個字——“非”。雖然一字之別,卻差之千里。聯合國非常任理事國1966年起,名額增至十個,且並非固定國家,每次任期為兩年、不能連選連任,每年進行非常任理事國一半席位的選舉。為了保持非常任理事國席位在各個地區之間的平衡和每個地區的席位連續性,聯合國按照地域性和一定數量將會員國分為了五個非官方性質的區域集團。從理論上來説,只要你是聯合國其中一員,都有機會成為非常任理事國。
蔡英文為選舉撐門面,遇到沾有“美國”、“聯合國”、“國際社會”等字眼的機構、組織和會議,都要拼命蹭一蹭。這一次,金雖然貼在了臉上,不過立馬臉就被打得生疼。截至發稿時,臺灣“中央社”已做出修改,在“常任理事國”前,填上了“非”字,不知道這樣的操作,是蔡英文當局授意為之,還是“中央社”小編筆誤。
不過從這樣的報道氛圍中,我們很容易看出,蔡英文出訪“友邦”是假,過境美國才是重點。近一段時間內,中美貿易戰正酣,美國挑戰大陸一個中國底線的主菜——軍售與過境,都齊刷刷端上臺面。
對於2020連任壓力極大的蔡英文來説,這或許是“天賜之福”,但美國人的介入絕對不是臺灣人民之福。美國此番毫無掩飾地干涉島內選舉,為蔡英文焦灼選情注入一劑又一劑雞血和興奮劑,或將改變選舉結果,但卻讓臺灣老百姓因此承受山雨欲來的危機和壓力。更可悲的是,當山雨襲城之時,蔡英文將像此前多次演練的那樣登上雲豹戰車和“空軍一號”,逃之夭夭,將戰爭之災留給臺灣人民。
如何看待蔡英文的操作和施政,如何選擇臺灣未來的前途和命運,這是留給2300萬台灣人民的選擇題和思考題。
對於大陸而言,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此事?一方面,民進黨當局往臉上貼金,把雞毛當令箭的做法屬於常規操作,無法取得外事關係的實質進展和突破,就利用“小動作”耍耍小聰明,做做表面文章,粉飾政績,找回面子,註定成不了氣候,沒什麼大不了。
但另一方面,我們也需審慎對待和評估民進黨當局的“臺獨”行徑和與美國方面的“互動”。過去我們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從辯證法的角度看,若是正義之火,燎原之勢是大快人心;如果是“臺獨”之火,反動之火,不果斷清除,就後患無窮。
一些大陸網友在留言評論中指出,對於統一形勢我們切不可盲目樂觀,對於“臺獨”勢力切不可輕敵。這樣的提醒很樸素,但也很必要、很真實、很及時。
雖然“臺獨”不成氣候,勢難得逞,與我們統一的決心、意志和能力相差懸殊,但,輕敵之心態不可有。讓別人以為我們輕敵與輕敵之間存在著巨大差異,更將産生完全不同的後果。“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是偉人訓誡,更應成為今日行為之準則。
事實上,我們也是這樣做的。無論對於軍售還是過境,外交部、國臺辦都撂下重話,且國防部也強勢發聲。重復抗議與交涉,看似水過無痕,實則暗濤洶湧。從遼寧艦繞臺、戰機飛躍所謂“臺海中線”、到近日大陸潛艇露頭,港媒評論指出,的確“不像偶發事件”。
韜光養晦幾十年,中國大陸創造了民族復興過程中的無數光輝成就,但民族復興的版圖中,尚有一塊雖然面積不大,卻極為重要的拼圖還未回歸。沒有它,祖國統一不完整、民族復興不完全。這是留給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這一代中國人的使命和責任。面對民族使命和歷史責任,中國人民從未卻步,中國人民解放軍更從未讓我們失望過。(關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