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最後一顆稻草”壓倒蘇也壓向蔡
蘇貞昌陣營原本寄望“太陽花”學運能為蘇貞昌拉抬聲勢,但事實卻是,“躲在學生後面”、“只能在中間做些後勤工作”成了民進黨在學運中的角色,蘇貞昌一度忘情拉著“立委”林佳龍的手高喊“凍蒜”,不僅被黨內罵翻天,挺學運民眾也公開向蘇嗆聲“別只想著選舉”。太陽花學運成了壓倒蘇貞昌的“最後一顆稻草”,他對學運的支持並沒有換來學生們的領情,反而讓自己受傷最重;而從中反應出來的,卻是民進黨面對兩岸和平發展現狀時的無可作為與束手無措。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最後一顆稻草壓倒的不只是蘇貞昌,如果蔡英文今後仍然無法讓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有所突破,這也會是壓向她、將她送下政治舞臺的最後一顆稻草。
對于蘇貞昌來說,他這一任黨主席期間已注定無法讓民進黨的兩岸政策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在反服貿學運期間,對于服貿,民進黨內要角包括蔡英文、謝長廷等也只主張逐條審查,陳菊等民進黨執政縣市的縣市長還表態有條件的支持服貿,畢竟接下來的“七合一”選舉是地方性選舉,民進黨執政縣市多是農業縣市,大陸市場不容小覷;但蘇貞昌卻大展其政治投機本性,先是拋出堅持“兩國論”的民間版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草案,後又以民進黨中央的名義發放“退回服貿”的文宣小冊子,引來國臺辦發言人痛批“破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圖謀,是不得人心的,也是注定要失敗的”。如此,民進黨怎能讓臺灣人民相信其有處理兩岸關係的能力?無論蘇貞昌是不是“以退為進”,蘇係“立委”都言明了他退選的部分原因:接任黨主席後兩岸政策模糊反復、黨內派係惡鬥有增無減,連綠營鐵桿林義雄都退黨另起爐灶,蘇貞昌的確是內憂外患、狀況不斷。這也成了蘇貞昌受到民進黨內外質疑的重要原因。
對于蔡英文來說,自宣布參選黨主席以來,臺灣各界就知道她“醉翁之意不在酒”,選的是黨主席,瞄準的卻是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的“大位”。其實,不管有沒有學運,蔡英文在這場黨主席之爭中勝出的概率都較大,所以島內輿論觀察的重點還是將要走向2016的她到底會不會在兩岸政策上有實質的改變,畢竟外界公認其2012的失敗是在兩岸政策上,蔡英文自己也承認兩岸政策是敗選的“最後一哩路”。尤其在這場學運中,縱然國民黨當局在處理服貿議題上焦頭爛額,但民進黨並未因此聲望大振,說到底還是因為兩岸路線僵化保守。雖然蔡英文近年也展現了要與大陸溝通的意願,還提出要“小英基金會”執行長林全率團訪問大陸,但卻始終提不出兩岸政策應有的方向和路線。臺灣名嘴周玉蔻說,一場學運,民進黨在邊緣化的危機中,逼出了蘇貞昌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呼喚,散滅了謝長廷在兩岸關係上尋找政治春天的南柯之夢,卻又一次帶給了蔡英文通往政治樂園的驚奇與驚喜。蔡英文不是沒有造就臺灣首位女性“總統”美夢成真的可能。選擇,在一念之間。關鍵,還是蔡英文對兩岸關係的認知。
對敏感政策不敢明確化,尤其是面對“統獨”問題,想要兩面討好卻最終哪方也討好不了——反服貿學生佔領“立法院”議場24天,正凸顯了民進黨這種政策搖擺不定的困境。這個民進黨的包袱,當然要由接下來掌印的蔡英文一力承擔。蘇貞昌以退為進的機會在于,蔡英文2年民進黨主席任內若無法改變大局,沒有能力改變被社會與學生運動拖著走的邊緣化命運,他就能名正言順的出來收拾爛攤子。所以,這個民進黨主席,“不選”未必不好,“選”也未必就好。這其中的政治盤算,恐怕只有身處其中的人才能辨得明白。(中國臺灣網特約評論員:肖春陽)
本文為中國臺灣網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來源與作者。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