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正方:臺灣經濟需要“服貿”協議

時間:2014-04-01 14:37   來源:台灣網

  近日來,臺灣“朝野”有關“服貿”之爭愈演愈烈,甚至發生部分激進學生“暴衝”、“佔領”島內“立法”、“行政”部門事件,致使臺灣社會對於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爭議進一步政治化和複雜化。由此很可能導致兩岸服貿協議的延宕實施或被長期擱置,進而影響包括兩岸貨物貿易協議在內的其他ECFA後續協商項目的推進。而這些將傷害兩岸經濟深化發展,對臺灣經濟帶來嚴重衝擊,最終損及臺灣民眾的切身利益。

  “服貿”是份好協議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是普惠兩岸大眾特別是臺灣民眾的好協議,這是不爭的事實,協議本身所蘊含的的市場效應以及所彰顯的“兩岸特色”充分表明瞭這一點。

  協議中雙方一次性承諾市場開放項目達到144項(其中大陸對臺開放共80項,臺灣對大陸開放共64項),涉及商業、通訊、建築、分銷、環境、健康和社會、旅遊、娛樂文化和體育、運輸、金融等行業。不但開放領域廣,釋出的市場空間大,而且對諸如市場調研、技術檢測、會議及會展服務、會計和工程服務等商務服務業,以及環境服務領域(包括排污服務、固體廢物處理服務、廢氣清理服務等)等生産性服務業領域“鬆綁”顯著,同時大陸對臺灣開放的服務業與大陸“十二五”重點發展的服務業領域具有高契合度,保障未來兩岸服務業合作能夠從大陸經濟結構調整中獲得持續發展動能。

  兩岸服貿協議除具有巨大的市場效應外,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其“兩岸特色”。協議充分考慮了兩岸經濟的體量規模和發展環境,體現了大陸讓利、關切臺灣中小服務業者利益等特點,以及設置了緊急協商、安全例外、實施檢討、修正調整等“風險管控”條款,可以説是做到了週詳縝密,處處為兩岸業者特別是臺灣業者著想。

  臺灣需要“服貿”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市場開放特徵和其所具有的兩岸特色,決定了其不僅能夠為臺灣服務業者帶來商機,普惠臺灣民眾,而且將有力促進臺灣服務業的規模成長和品質提升,帶動臺灣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使臺灣經濟重現活力。

  進入21世紀以來,臺灣經濟出現轉折性變化,經濟成長率下滑,失業率上升,民眾收入減少,凸顯動力不足的“悶經濟”特徵。

  究其根源,主要是過去長期發展進程中所累積的結構性問題惡化的結果,其中有製造業的結構性問題,也有服務業的結構性問題。臺灣經濟自1980年代末期開始進入以服務業為主要發展引擎的後工業經濟時代。但由於“淺碟式”經濟體質的影響,主要受市場需求空間所限,服務業發展一直存在結構性問題:服務業佔國民生産總值比重雖高達近70%,吸納就業比重佔60%,達到發達經濟體水準,但其中現代生産性服務業佔比較低,對經濟成長的貢獻度不高;國際競爭力不強,服務貿易發展較新加坡、韓國、香港等其他“四小龍”經濟體存在很大落差。

  臺灣經濟要突破“悶經濟”窘境,必須推進製造業和服務業的調整和升級。而服務業的調整和升級更是重中之重——不僅是服務業本身的成長和競爭力提升,包括通過産業鏈的服務化加值提升製造業核心競爭力,也需要服務業加快調整升級步伐,尤其要推進現代生産性服務業的發展。而臺灣服務業要實現較大發展,就必須解決市場空間局限問題。大陸經濟步入“十二五”規劃期,著力經濟結構調整升級,訴諸城鎮化,著力內需和民生,重點發展服務業經濟,恰好為臺灣的服務業發展提供了市場空間。值此背景下,兩岸簽署服務貿易協議,對於臺灣經濟的未來發展無疑是重大利好。

  兩岸服貿協議的實施不僅有助於臺灣服務業拓展市場空間,促進臺灣經濟轉型升級,重拾活力,而且也是臺灣經濟融入區域化、全球化,走向更高層次的“國際化、自由化”的重要基礎。目前,大陸已成為全球資本競逐、全球經濟網路集結的“世界市場”,臺灣經濟與全球接軌不可能避開兩岸環節。就此而言,“服貿”對於臺灣經濟實現全球佈局,是重要“通路”,也是重要指標。

  臺灣社會需要客觀、理性看待“服貿”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是利好兩岸、普惠民眾的好協議,目前臺灣社會圍繞“服貿”協議審查發生激烈爭議甚至出現過激行為,不是服貿協議本身的問題,而凸顯臺灣政治生態問題。事實上,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島內“反服貿”者多半對於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本身認識模糊,主要受意識形態和泛政治化宣導影響,其中綠營“逢中必反”,誤導民眾,政治人物乘機撈取政治資本是很大的原因。

  臺灣部分民眾對服貿協議産生疑慮,一方面是對於服貿協議的內容不了解,另一方面是受別有用心的政客抹黑性宣傳蠱惑所致。

  島內關於服貿協議的流言如:兩岸服貿協議如果通過,大陸勞工和移民將大舉赴臺而導致臺灣勞工失業;臺灣出版業會被大陸把持;服貿協議忽視中小企業利益而獨厚大企業;大陸對臺灣開放的項目不對等;“黑箱作業”、“國共合謀”掏空臺灣;等等。

  事實上,服貿協議根本沒有開放大陸勞工入臺,而隨投資入臺的管理者人數也嚴格限制,也沒有開放大陸出版業入臺投資;服貿協議中大陸承諾開放的諸如電子商務、旅行社、印刷業、遊戲、文創産業等都是臺灣中小服務業者聚集的領域,為臺灣中小企業帶來更多選擇機會;大陸對臺開放很多項目實行的是“國民待遇”,80個項目的開放度均高於WTO承諾水準,對臺業者讓利幅度很大。而“黑箱作業”、“國共合謀掏空臺灣”云云,更顯然是意識形態和泛政治化的宣導,滑稽可笑。

  實際上,只要耐心了解,客觀理性對待兩岸服貿協議,種種扭曲服貿協議的“莫須有”就會不攻自破。誠然,任何程度的市場開放,都會帶來競爭壓力和一定的衝擊。,但相信在開放利多、封閉利少且最終會喪失發展機會的權衡中,積極開放是理性的選擇。

  臺灣社會需要客觀、理性看待服貿,看待兩岸經濟合作,唯此,才能夠充分利用大陸經濟成長的溢出效應,重拾臺灣經濟活力。島內的服貿爭議及所引發的過激行為,反映了臺灣政治生態的扭曲性。服貿爭議後面的政治角力令人深刻體會到“政治綁架經濟”——臺灣經濟難以向好,深受島內政治生態的影響。然而,商機不容延宕。服貿協議何辜?民眾福祉何辜?(石正方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經濟所副教授)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