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資赴臺:促進兩岸交流 提振臺灣經濟

時間:2012-03-21 09:31   來源:台灣網

  臺經濟主管部門昨天宣佈第三階段開放陸資赴臺投資政策。臺灣《經濟日報》今日刊載社論指出,這次開放的幅度可説是相當大,對於吸引陸資赴臺投資將會有實質的效果,對於提振臺灣經濟成長、創造就業機會及促進兩岸産業合作也將會産生積極的作用,可以給臺灣經濟帶來正面效果。

  全文摘編如下: 

  臺經濟主管部門昨天宣佈第三階段開放陸資赴臺投資政策,其中製造業新增開放115項,加上前已開放的89項,合計製造業開放比率可達97%;服務業也再開放23項,連同已開放的138項,開放比率為51%;公共建設新增開放23項,累計開放幅度也逾半,達到51%。另外,為避免陸資過度開放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經濟部門同時説明幾項配套措施,同時,對於面板、半導體等關鍵産業的投資要進行專案審查,並須提出具體的産業合作計劃。 

  相對於前二階段的開放內容,這次開放的幅度可説是相當大,對於吸引陸資赴臺投資將會有實質的效果,對於提振臺灣經濟成長、創造就業機會及促進兩岸産業合作也將會産生積極的作用。因此,各界基本上肯定這次經濟部大幅開放陸資來臺的政策。 

  總體而言,開放陸資赴臺投資,可以給臺灣的經濟帶來幾個正面的效果:第一,陸資赴臺投資可以增加有效需求,直接使得經濟成長增加;另一方面,陸資赴臺投資後,臺灣的生産能力增加,對於臺灣未來的産出會有幫助,也會進一步帶動GDP的成長。第二,陸資赴臺投資在增加産出的同時,也會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依經濟部門統計資料顯示,自2009年6月宣佈第一階段開放陸資政策迄今,當局已核準217件陸資赴臺投資,投資金額為2.72億美元,大約創造5,189個就業機會。因此,未來如果陸資因政策鬆綁而擴大赴臺投資,應可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對於降低臺灣的失業率會有相當的助益。 

  第三,經濟部門大幅開放陸資赴臺的另外一個重要意義,代表兩岸經濟合作有進展。因為原訂去年10月兩岸第七次兩會領導人會談簽署的兩岸投資保障協議一直未能落實,如今,當局已大幅開放陸資赴臺投資,下半年還可能改以更開放的負面列表管理,未來一旦有較多的陸資赴臺,兩岸投保協議的需求性將大增,完成簽署的可能性也會跟著增加,有助於增進臺商的投資保障。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效益是,現在陸資可以擴大赴臺投資,未來兩岸産業就有可能在臺灣進行合作,這對於臺灣的産業發展及創造臺灣的就業機會自然會有所幫助。 

  最後,須強調的是,要吸引陸資赴臺投資,除了是産業別項目的開放,一些配套措施也應同時開放。第二,未來大陸企業管理階層赴臺的頻率及人數都會增加,應同時考慮鬆綁相關的赴臺停留時間與規範等。第三,對於兩岸企業間的策略性合作投資案,當局應優先同意。 

  此外,在考慮兩岸産業合作的情況下,經濟部門應積極尋找大陸一些重要的産業或廠商,赴臺與關聯的重要産業或廠商進行更深入的産業合作,比方説,將臺灣的技術與大陸的市場結合,讓臺灣的企業可透過與大陸企業的合作,加速進入大陸的內需市場。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