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必然玩“詐術” 謹防陳水扁拒不下臺

時間:2007-12-27 14:39   來源:國際先驅導報

  

馬英九(右)和謝長廷都不是陳水扁心目中的凱達格蘭大道主人

  2008年,註定要在兩岸關係的發展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筆。馬英九和謝長廷誰能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明年“大選”可能出現類似“兩顆子彈”的突發事件?陳水扁下臺後往何處去?中國大陸又該有哪些應對之策?針對這些問題,《國際先驅導報》特地專訪了臺灣知名媒體人陳文茜、香港鳳凰衛視時事評論員何亮亮和香港知名臺灣問題專家王家英。

  只要陳水扁發瘋了馬英九就發了

  《國際先驅導報》:“大選”在即,馬英九與謝長廷的優勢和劣勢都有哪些?

  陳文茜:馬英九是一個有教養、有分寸的人,他的清廉度很高,他的家庭很檢點。馬英九的優勢在於陳水扁太爛、太無賴。可以講,所有陳水扁的缺點都是馬英九的優點。陳水扁越壓著謝長廷,越不讓他浮上臺面,馬英九的票就越多。我們常常説只要陳水扁發瘋了,馬英九就發了。

  馬英九的劣勢在於他不是一個政績很好的候選人。再來就是媒體生態不利於馬英九,這跟2004年是一樣的。所謂偏藍的媒體都是中規中矩的媒體,所謂偏綠的媒體則是完全的政黨工具。

  至於謝長廷,他的優勢在於:第一,他是本省人,會講流利的臺語。第二,他讓很多臺灣企業家相信他會走一條兩岸開放的路。謝長廷在社會精英特別是企業界中的支援度高於馬英九,得到企業界的信賴,就可以有很多人給他捐錢,在臺灣這種很需要錢的政治中很重要。第三,民進黨的腐敗在高層而不是基層,謝長廷擁有的幹部,是可以為這個黨打仗打到底的幹部。

  謝長廷的劣勢在於政治魅力不是很強,電視所形成的選舉政治,長相很重要。李敖就説馬英九和謝長廷都是混蛋,可是他支援馬英九、不選謝長廷的原因是長相“有礙觀瞻”。他説話很刻薄,但是説出了很多人的感覺。謝長廷很大的弱點是謀略寫在臉上,讓很多人感覺他的聰明外露,人們一開始就會不信任你,因為只有一臉正義的人才可以當大騙子。最後就是陳水扁老是擋在他前面,完全不願意退居幕後,沒有自知之明。

  《國際先驅導報》:能否預測一下明年“大選”的結果?誰可能贏,為什麼?

   陳文茜:從兩個候選人來看,謝長廷可能本來只有40%的社會支援度,但是他可以運用他的團隊全面地動員,可以擴大。馬英九可能本來有60%的支援度,但是國民黨在野8年,都沒有改變翹著二郎腿、吃大鍋飯的習慣。所以,要把謝長廷的支援度乘以1.2,把馬英九的乘以0.8。這樣本來兩個人的支援度有差距,就變成了五五開,再加上那天的詐術,國民黨又招架不了,這個選舉還很難説。

  何亮亮:相比而言,馬英九的可能性略大一些。關鍵還是要看這3個月的形勢發展。這段時間經濟狀況來講,不可能出現有利於民進黨的轉變。近來接觸了很多臺商,他們有危機感,認為再讓民進黨執政,未來兩岸經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同時,我也發現了一些從來沒有過的現象,就是一些臺資老闆讓自己的員工選舉時期放假回臺投票。為了自身利益,他們大多數應該是投給馬英九的。在選情緊繃的情況下,這些票是很關鍵的。


  明年必然是一場“詐術選舉”

  《國際先驅導報》:明年有沒有可能再次出現類似于“兩顆子彈”性質的突發事件?如果有,可能會是什麼?

  陳文茜:明年必然是一場不正常的“詐術選舉”。比詐術,國民黨一定不能勝過民進黨。君子和流氓打架一定是流氓贏,“秀才碰到兵,有理説不清”。

  2008年,陳水扁一定會靠玩弄“北京牌”(搞“入聯公投”,讓大陸擔心“入聯公投”可能會過法律門檻),迫使大陸方面採取軍事行動。我覺得那個時候會是兩岸關係最壞的時候。

  但是,臺灣中産階級的人數居多,任何危險的政治人物、危險的主義、危險的兩岸路線,短時間可以製造事端,長期都是不會成功的。最瘋狂的人即將下臺,最瘋狂的時代即將結束,最瘋狂的事情或許在明年3月會出現,但是很快會失敗。

   王家英:任何一場緊湊的選舉,都容易受到一些偶然因素的影響,容易受到不同政治力量的操控。一個小小的偶然因素,就可能影響到10萬選票的轉向。2004年有“兩顆子彈”的那種意外,就是因為那場“大選”候選人實力接近。明年選舉藍綠兩大陣營候選人實力同樣接近,這就存在一種誘因來操控它,就有可能創造一些條件、意外來使得某個陣營獲取好處。

  民進黨過去最擅長這方面的操控。從2004年“大選”到去年底高雄市長選舉,民進黨都會在最後關頭做出一些事情,使得綠營候選人以微弱多數翻盤。這次選舉,民進黨是輸不起的,害怕輸,這樣就容易造成個別野心家製造一些事件出來,來對選情形成很大的衝擊。外界現在都很擔心,明年3月22日選舉日會發生什麼事情,這也是臺灣民主政治發展的一個吊詭。臺灣“大選”越來越不理性,很多事情不按常規來發展,這是明年臺“大選”最值得注意的地方。

  《國際先驅導報》:在明年“大選”期間,大陸應該怎麼應對陳水扁可能的狗急跳墻動作?

  何亮亮:目前大陸在向美國施加壓力。近來習近平向美國前總統卡特首次提出“美國要有效防止‘臺獨’事態發生”,“有效防止”這四個字是可圈可點的。(美國在臺協會主席)薄瑞光近日要求陳水扁保證和平交接,這説明美國也看到可能出現非和平方式。

   現在事態有可能朝這個方向發展,就可由美國採取某種行動,來保證選舉和平舉行,并和平地完成交接。“入聯公投”一旦舉辦,而美國又不能有效制止的話,大陸就有可能根據《反分裂國家法》,採取一定的行動。當然,這一行動未必就是一種大規模的軍事作戰。大陸會運用國際社會的力量,包括經濟的手段,來有效制止 “臺獨”事變的發生。

  下臺後的陳水扁往何處去

  《國際先驅導報》:如果馬當選後,下臺後的陳水扁可能會做些什麼?如果謝當選呢?

  何亮亮:現在有報道説,陳水扁下臺後可能會移居海外。還有一種可能是陳水扁本身不喜歡臺北,下臺後可能移居南臺灣,再拉起一股政治勢力。陳水扁是不甘寂寞的人。只要陳水扁在臺灣,他就能給民進黨、臺灣政壇製造出新的麻煩。他畢竟還只有50多歲,作為政客來説,其年齡并不大。陳水扁脫離政治鬥爭的話,人也生存不下去了,他是政治動物。

  王家英:3月22日到5月20日新領導人就職兩個月內,民進黨輸或贏,陳水扁會做出什麼動作,大家都沒有辦法去預測,包括對臺灣選舉很瞭解的美國。

   如果謝長廷勝出,從3月22日到5月20日,謝長廷也不一定好過。陳水扁不會放棄民進黨主席職位,可能還會與謝長廷出現惡鬥。這一期間,陳水扁還是臺灣地區領導人,他還可以以種種弊案來對付謝長廷。這也是陳水扁堅持讓與其關係密切的蘇貞昌來做謝長廷副手的原因。若陳水扁最後採取一些非常手段,將謝長廷拉下來,蘇貞昌就可取而代之。

  假如馬英九當選,在交接之前,陳水扁會做出什麼事,大家都沒有底。因此,要把眼光看得遠一點,要看到3月22日後的形勢發展,從3月22日到5月20日,非常關鍵。臺灣現在的政治風險越來越高,社會越來越分裂,藍綠雙方都感到越來越輸不起,採取非理性手段達到政治目標的誘因也越來越高,所以我對未來半年島內政治局面持悲觀態度。

  馬英九不可能在兩岸關係上走太遠

  《國際先驅導報》:如果馬英九當選的話,他會在兩岸關係上走多遠?如果謝長廷當選呢?

  陳文茜:馬英九如果當選,我想他在兩岸關係上能走多遠就會儘量走多遠,可是不敢處理終極的兩岸關係,也不太可能到大陸訪問。他處理兩岸關係可能會讓大陸人受到傷害,因為他是外省人,他要證明他比民進黨還“愛臺灣”。經濟的部分會做得很好,終極的問題不處理之外可能還會刻意提出某些語言,取悅本省居民。另外還有下一場選舉,想到2012年,馬英九不可能在兩岸關係上走太遠。

  謝長廷跟馬英九最大的差別,是有一群“深綠”會抓著他,這個權力結構很重要。他必須在當選的“蜜月期”在兩岸立刻搞出成績,才有辦法脫離“深綠”對他的束縛。開放旅遊觀光客、開放投資房地産、開放醫療市場。他要跟陳水扁切割,他要在很短的時間裏面讓臺灣的股市、房地産復蘇。

  從兩岸關係來講,李登輝在1996年制定的“戒急用忍”政策已經完全不適應當前局勢,會被全面揚棄。12年間,臺灣經濟停滯、大陸全面發展,臺灣民眾開始思考在中國大陸和西方世界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而不是完全一面倒。臺灣人更願意得到一個介於港澳模式和新加坡模式之間的定位。

  何亮亮:從受到的家庭教育與成長經歷來説,馬英九的確有“大中華”思想;但另一方面,他自稱是“新臺灣人”。馬英九如果成為新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在拓展國際空間及“中華民國”地位方面與大陸有更多的交涉,估計在他就職後一段時間,局面穩固之後會提出來。

  謝長廷毫無疑問有“臺獨”色彩,但他不是一個狂熱的無理性的“臺獨”分子。從其任高雄市長的一些行為來看,謝長廷對兩岸關係、大陸發展、“臺獨”目前在國際上沒有活動空間等問題,應該有比較清醒的認識。謝長廷當選的話,中間選民對他是有希望的。謝長廷如果蕭規曹隨的話,其領導人就當得不安穩。但如果不能排除陳水扁的干擾,也有可能出現比陳水扁更惡劣的狀況。


  大陸必須有心理準備

  《國際先驅導報》:明年大選後,面對陳水扁之後的臺灣,大陸應該如何應對?

  何亮亮:大陸要對臺灣有更深入、全面的研究,包括對“中華民國”在臺灣的地位、作用,應有一個恰如其分的對策。“臺獨”意識非常明確,與臺灣的國際空間越來越少有關。臺灣民眾如果普遍這樣認為,本土的分離主義就會越來越強。即使馬英九當選,此一情況也不會戲劇性地改變。

  大陸要爭取臺灣民心,要在基本原則基礎上,與時俱進、實事求是地看待臺灣已經發生的變化。在國際場合,大陸盡可能不要對普通民眾做出傷害感情的事情。這種事情經過臺灣媒體渲染後,會對島內民眾心理産生一種惡劣的影響。

  王家英:大陸必須有心理準備,無論是5月20日之前還是之後,萬一陳水扁不下臺,怎麼處理。陳水扁不願意和平交出權力的話,會有什麼動作來嚴重地衝擊兩岸關係,大陸必須有所應對。

 

編輯:張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