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期待馬團隊的財政改革良方

時間:2007-12-05 10:16   來源:台灣網

反高物價,火大團要政治人物別再只拼政治不拼民生(臺灣東森新聞 圖)  

  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馬英九日前提出“愛臺十二項建設”,做為未來經建施政藍圖的主軸,預計八年內投入4兆元;不但強調不加稅、不舉債,每年還能創造2,000億至4,000億元的財政盈餘。透過公共投資帶動6%以上的經濟成長,八年內使每人平均GDP突破3萬美元。臺灣《經濟日報》今天的社論説,此種美景令人嚮往,然其財源何在?是否只是畫大餅?實有討論必要。

  依據馬陣營經濟總設計師蕭萬長的解釋,每年當局預算規模只要維持2.68%的成長率,而歲入成長率達到5.7%,且在兩岸關係改善,當局經常費支出不變、嚴格管控支出等前提下,不但不必舉債建設,還可創造財政剩餘。此種要求當局支出成長率小于經濟成長率,而稅收成長率又能大於支出成長率,進而縮小支出規模、改善財政體質的説辭,固然言之成理;然這三個成長率間絕非簡單數學關係,各有其複雜的決定因素,涉及財政改革、稅製革新與競爭力提升等方面,也與經濟景氣變動密切相關。馬陣營財經專家似乎對此亦了然于胸;至於如何達成,卻主要建立在一些假設條件上,還欠缺具體作為的規劃與論述。

  社論認為,推動公共建設促進經濟發展,與提升民生福祉息息相關,當然不可忽視。然當社會普遍認為公共部門缺乏效率之際,當局應營造良好的經營環境,經由民營化及BOT方式,鼓勵民間企業多多參與投資;不但能提升資源配置與經營效率,又可紓解財政壓力,實屬上策;否則當局就須編預算執行。扁當局執政近八年來,公共投資幾乎年年負成長,表面上對經濟成長貢獻有限,甚至産生拖累,卻不是問題關鍵;倘若當局能夠有效消除公共建設所面臨的“市場失靈”現象,經由民營化及BOT方式鼓勵民間投資,反而是件好事。然其結果卻恰巧相反,由於投資環境持續惡化,種種管制過多,政策又缺乏穩定性與一致性,以致用私部門取代公部門投資的替代效果有限。而公部門又因財政困難,經常性收入已不足以支應經常性支出,更遑論公共建設之財源;舉債又面臨公共債務法規定的上限,造成公共投資舉步維艱現象,不但短期無法經由乘數效果擴大有效需求,長期則因基礎建設提供不足而拖累經濟成長。關於此點,在當局之人事、教育、社福、退撫等法定義務支出持續膨脹壓力下,馬陣營如何拿出具體辦法,嚴格管控支出膨脹,圖謀解決,才是問題核心。

  公共投資一定産生高度生産力嗎?不然,取決於配合條件。若投資計劃未能進行嚴謹成本效益評估,事前規劃不完整,招標程式不公開透明,工程執行缺乏效率,又有官商勾結鑽營逐利等種種問題,則取自民間一塊錢的稅收,所能發揮的效益遠小于一塊錢。此種“政府失靈”現象如何有效矯正,如何建立一個將錢用在刀口上之評估機制,確實發揮生産力,建立“廉能政府”,讓選民有信心乃是必要的條件;否則未必對全民福祉有所裨益。

  社論指出,扁上臺之初,就揚言大幅撙節開支改善財政,並且成立“財政改革委員會”,積極從事稅制改革、開闢財源,降低支出規模及檢討支出結構,以期達成財政收支平衡目標。然而近八年來,財政赤字依然存在,債臺持續高築,改革成效有限。其實,當前財政惡化現象,始於國民黨執政時代,尤其是六年“國家建設計劃”,大量舉債從事建設,以及不斷減稅所致,只是民進黨執政更變本加厲。既然當前財政大窟窿,國、民兩黨均有責任,而處理財政惡化問題,民進黨當局似已束手無策,國民黨“總統”候選人就應提出財政改革的良策,否則難以消除李、郝時代六年國建拖累財政的夢魘。

  社論最後表示,候選人提供牛肉爭取選票雖理所當然,然以減稅與擴大支出作為爭取選票工具,其實並不道德。由於許多選民存有“財政幻覺”,對於財政惡化所造成的爛攤子,覺得不痛不癢,以致不聞不問,所處情境卻如同“溫水煮青蛙”,當爆發財政危機時則為時已晚。因此,負責任的政治人物,不應為近利而犧牲人民長遠福祉。馬團隊提出稅收成長為支出成長約兩倍的假定,乃其美夢成真的關鍵;但如何公平、效率的提高稅收佔GDP的比率?財政改革及稅製革新良方又何在?我們拭目以待!

 


 

編輯:張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