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怕“被抹紅”?國民黨擬搞所謂“兩岸交流行為準則”

2021-03-25 10:31:00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怕“被抹紅”?國民黨搞所謂“兩岸交流行為準則”,想嚴管高層登陸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程東】為避免“被抹紅”,國民黨研擬“黨公職兩岸交流行為準則”,準備嚴管高層登陸。

  中時電子報24日稱,國民黨因長期被“抹紅”不利選舉,部分黨公職人員與大陸往來密切或做生意,被指為“買辦”,黨主席江啟臣在去年補選期間就主張制定“黨公職兩岸交流行為準則”,強調“為保障合法合理合情的兩岸交流,明定從政黨員及黨職人員來往兩岸應遵守的規範”。該準則原定去年年底前送中常會核備,但傳出草案內容非常嚴格,引起反對。24日,國民黨邀請中常委交流,討論黨公職人員的定義、登陸參加活動的範圍以及黨公職人員所經營事業如何回避與大陸黨政軍資金往來等。文傳會副主委鄭照新透露,會中最有共識的是多數成員對於長期被民進黨惡意標簽化,包括到對岸做生意或“抹紅”的作為感到不公平,認為國民黨有必要以具體行動向社會澄清。

  《聯合報》稱,國民黨兩岸交流與互動範圍包括大陸、香港及澳門。準則草案僅10項條文,其中“黨公職”的定義包括國民黨中央黨部一級主管以上黨務人員、中常委及國民黨中央級民意代表、政務官;至於縣市長、地方民意代表等公職人員,並未列入。“兩岸交流”是指以黨公職身份參加大陸及港澳地區黨政軍機關或其事務單位舉辦的活動,或與上述機關人員互動的行為。第4—10條包括黨公職人員參與兩岸交流活動前,應向國民黨大陸事務部報備;兩岸交流應遵守“中華民國憲法”、法規、國民黨黨章及相關規定,“堅持對等、尊嚴,且不得有向象徵大陸地區政權之旗、徽、歌等行禮、唱頌等行為”;“黨公職人員名下企業不得接受大陸公有企業或黨務、軍事、行政機關持有相當股份或有相當資金挹注”。其他條文還包括:黨公職人員協助臺灣人民或臺資企業解決法律或商業糾紛,不得有不當利益回饋等。

  近來國民黨的日子並不好過。“不當黨産處理委員會”去年9月認定“中華救助總會”為國民黨附屬組織,並凍結現有財産13億元新台幣。經過半年調查,“黨産會”23日認定該組織名下財産屬於國民黨,要求其在30天內將所列近9億元財産轉為當局所有。另據中時電子報24日報道,國民黨2016年失去政權後精簡組織,被解雇或退休黨工達730多人,且積欠退休金、遣散費等近10億元新台幣,有304名黨工為此查封9縣市黨部共83筆不動産。國民黨中央原本想以遭“黨産會”凍結的中投股利抵償欠費,但臺北地方法院通知國民黨,這些黨工已撤回股利,包括桃園、臺中等9縣市黨部共83筆不動産將陸續由法院強制拍賣。有黨務人士稱,這83筆不動産不少位於市區精華地段,總價難以估算,若全部拍賣,總額遠超過積欠黨工的債務,黨工恐怕只能拿到少數,目前希望有興趣的黨內人士“搶標”,避免資産流入綠營手中。《中國時報》24日稱,國民黨外逢“黨産會”持續追殺,內遭黨工逼債,一旦拍賣成功,大部分將由“黨産會”收走,此舉將干擾國民黨2022年備戰,最大得利者是民進黨。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