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推動政協委員與臺灣民代交流是新突破

時間:2011-03-04 15:27   來源:台灣網

  賈慶林主席在十一屆全國政協四次會議上所作的《常委會工作報告》中,在對2010年工作的回顧部分的“邀請由臺灣有關黨派和無黨籍人士組成的‘臺灣民意代表交流參訪團’到京參訪,首次以政協委員聯誼會名義應邀組團赴臺交流,探索了政協委員與臺灣民意代表交流的新途徑”,及在2011年工作部署部分的“積極推動政協委員與臺灣民意代表的深入交流,擴大同臺灣島內有關黨派團體、社會組織、各界人士和基層民眾的交往”。澳門《新華澳報》今日刊載署名富權的文章表示,這方面論述等於是宣佈了,在兩岸大交流中,開啟了政協委員和臺灣民意代表的交流互訪活動的大門。推動政協委員與臺灣民意代表的交流,這是兩岸人民交流中的一個新突破。

  文章摘編如下:

  賈慶林主席在十一屆全國政協四次會議上所作的《常委會工作報告》中,除了是列舉了例常年會的內容之外,還多了幾個新亮點,如常委會把為編制“十二五”規劃獻計獻策作為一項重點工作,及圍繞提高人民政協工作科學水準,大力推進經常性工作創新等。

  而《常委會工作報告》中的另一新亮點,就是在對2010年工作的回顧部分的“邀請由臺灣有關黨派和無黨籍人士組成的‘臺灣民意代表交流參訪團’到京參訪,首次以政協委員聯誼會名義應邀組團赴臺交流,探索了政協委員與臺灣民意代表交流的新途徑”,及在2011年工作部署部分的“積極推動政協委員與臺灣民意代表的深入交流,擴大同臺灣島內有關黨派團體、社會組織、各界人士和基層民眾的交往”。

  這些論述等於是宣佈了,在兩岸大交流中,開啟了政協委員和臺灣民意代表的交流互訪活動的大門。所謂民意代表,按照字面意思解釋,是指代表多數人的意思,也等同於一群人的意見領袖。推動政協委員與臺灣民意代表的交流,這是兩岸人民交流中的一個新突破。

  實際上,過去由於臺灣方面採取了保守僵化的兩岸政策,而且對政協的性質、功能不大了解,因而是限制具有政協委員身份的大陸居民甚至是港澳居民入臺的。而在馬英九上臺後,在鼓勵和推動兩岸人民交流往來的大背景之下,不但是放寬了政協委員入臺的限制,而且連中共的省級負責人和具有中共黨籍的部長以上的高官都可入臺,這就為政協委員以個人身份赴臺提供了便利,甚至可以組團以“政協委員聯誼會”的前往臺灣進行交流參訪活動。

  而在大陸方面,對臺灣地區的民意代表前來旅遊、參訪和求學,早就沒有限制,因而包括個別民進黨藉的“立委”、縣市議員,都以個人身份絡繹不絕地前往大陸參訪,還受到領導人的接見,甚至是在大陸投資設廠。但由全國政協出面接待組團參訪的臺灣民意代表,及以政協委員的名義組團赴臺進行集體參訪來説,去年都可説是破啼兒頭一遭。

  實際上,賈慶林去年3月28日就曾會見了由饒穎奇率領的臺灣“立委”組成的臺灣“海峽兩岸民意代表聯誼會”交流參訪團。他當時就表示,人民政協與臺灣各界一直保持著各方面的聯繫。臺灣民意代表交流參訪團這次來大陸同政協委員舉行座談,是一件好事,是兩岸交流的一種新形式,具有開創性意義。希望兩岸各界共同努力,為促進兩岸關係繼續改善和發展作出積極貢獻。因此,賈慶林在《常委會工作報告》上的上述論述,就是對這次互訪進行了總結。

  這種較高形式的兩岸人民交流互訪,可能被視為是貫徹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方針的一個新形式,因而要總結經驗,擴大實施。實際上,在臺灣地區的政治實踐中,有“官員怕‘立委’,‘立委’怕選民”的説法。只要做好“立委”的工作,就將會影響一大片選民。加強政協委員與臺灣民意代表的交流,有利於團結更多的臺灣人民,共同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因此,賈慶林所説的“積極推動政協委員與臺灣民意代表的深入交流,擴大同臺灣島內有關黨派團體、社會組織、各界人士和基層民眾的交往,紮實有效地做好臺灣人民工作”,就有可能是除了以往的政協委員及“立委”以個人身份進行參訪之外,還將會提升到以“聯誼會”名義進行的組織上的交流。而且,也不排除由參加政協的各黨派、團體及界別,與臺灣的各政黨、團體、界別進行“對口”參訪交流。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