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去舊”才能“圖新”

時間:2010-01-04 14:47   來源:台灣網

  新年的鐘聲已經敲響,這是一個讓人對未來充滿寄託和期望的時刻。在臺灣,民進黨主席蔡英文選擇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開年的第一天,在臺東的太麻裏度過。

  香港《大公報》3日刊文表示,臺東的太麻裏鄉有“日升之鄉”美名,是觀日出的好去處。按照事先安排,蔡英文在跨年夜到臺東為民進黨的議員候選人造勢,並在這裡迎接新年的第一道曙光。據她自己説,是宣示民進黨要重新站起來。

  蔡英文祈求轉機

  這位被稱為“暴力小英”的民進黨女強人,看來亦不乏附庸風雅的儒味。蔡英文有此“雅興”,不僅是因為臺東、桃園、臺中的“立委”補選在即,而且,今年可以説是蔡英文自己和民進黨命運能否出現轉機的一個至關重要時機。

 

  民進黨祈求轉機,意之切,情之重,可以理解。失去執政權將近兩年,陳水扁至今羈押在牢房裏,其罪惡昭彰路人皆知。蔡英文接任黨主席後,口口聲聲“民進黨要重新站起來”,然而,一直以來民進黨一群鬥士的灰頭土臉仍舊沒有洗刷乾淨,心灰意冷,就連蔡英文自己也威信掃地,幾近地位不保。

 

  民進黨選民支援度回升,被認為是“柳暗花明又一春”的標誌,民進黨就此作出評估,得出大環境有利的結論。為此,那些冬眠的政治動物甦醒了,作態造勢、爭名奪利、勾心鬥角又重新“復蘇”。

  民進黨過於樂觀

  文章指出,民進黨的“進步空間”會在哪呢?蔡英文和她的民進黨弄清這一點真的很重要,否則一切都將是幻想、空談。

  首要之處就是要對民進黨目前面對的形勢作出客觀的符合實際的判斷。民進黨將執政者的失分當成了自己主動得分,並將其歸納于政策與措施的正確,是極端不明智的,與實際情況有偏頗差異。建基於經濟環境變差和執政者失誤的選民取向,隨著經濟環境的改變和當局執政的改善將會改變。目前,臺灣的經濟出現向好,股市大盤重上八千點大關,消費增加,臺灣各企業年終的“尾牙”亦爭奇鬥艷,臺灣經濟的復蘇跡象日益明顯。民進黨不應當樂衷於執政者的失分,要有系統的經濟建設理論規劃和主張,所制定的政策,採取的措施,必須有利於經濟發展和民生福利的提高,而不是僅僅依賴到街頭尋出路,用抗爭做手段。

  作為一個在野黨,民進黨對當局的監督方式必須有所調整。不要把監督簡單化,成為對抗當局的代名詞。如果把當局擺在對立面,不是通過良性互動、協商,推動確實有效的措施方案,只是反對,將對社會産生衝擊和損害。執政黨和在野黨是一條船上的命運共同體,同舟共濟才能達到發展目的,更不應該歪曲當局政策,以不實的宣傳忽悠民眾,以撈取選票。

  大陸政策是臺灣執政者的一項重要政策。兩岸關係改善,不僅事關臺灣大環境的安全,對經濟和民生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一年多來兩岸和平發展,改變了臺灣的社會,兩岸“三通”、金融合作、文化交流等,都為臺灣帶來切實利益。民進黨應當實事求是地面對目前的兩岸關係,正面看待兩岸關係發展的現實和未來,並在兩岸關係發展上確定自己的正確方針政策,將之系統化、具體化。民進黨在兩岸關係上應當添磚加瓦,而不是拆梁毀墻。在這方面,不可以總是一邊享受兩岸關係改善帶來的實惠和利益,一邊卻在攻擊和破壞兩岸關係的順利發展。這是“端起碗來吃飯,放下筷子罵娘”的劣行。

  棄“臺獨”才有未來

  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對民進黨而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逐漸遠離並最終放棄“臺獨”主張。這是民進黨的致命傷,是要害。蔡英文領導的民進黨,在一些場合,雖然沒有公開打出“臺獨”旗號,常以“顧主權”“臺灣主體意思”“臺灣地位由臺灣人民決定”等加以掩飾,但“臺獨”的狐狸尾巴總是藏不住的。“臺獨”沒有出路,民進黨抱殘守缺堅持“臺獨”,同樣也就沒有未來。

  文章最後表示,蔡英文希望民進黨能有新的開始,或者自己能有一個新的開始,就不能回避實質性的問題,更不能故意將一些敏感的問題模糊化。去舊才能圖新。只有做出根本性的改變,民進黨的困境才可能會有重大的突破,才會在現有的基礎上得到越來越多民眾的同情、理解和支援,才能被大陸所認同和接受。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