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縱容粗口文化 愛臺灣淪為空談

時間:2010-11-15 12:54   來源:台灣網

  臺灣綠色媒體名嘴鄭弘儀助選時爆粗口以“三字經”辱罵馬英九,事後先是三度鞠躬道歉,但又堅持個人錯誤資訊,一口咬定馬英九寧予陸生月領3萬元(新台幣,下同),卻無視臺生打工及學貸之苦。民進黨方面拖了兩天,才以“情緒激動,用詞不當”表態,非但未見糾正鄭弘儀的失態失格,反而加碼攻擊藍營的大陸政策,幾近為鄭弘儀開脫。臺灣五都選舉呈現的民主素質,可見一斑。

  美國《世界日報》13日社論指出,鄭弘儀以電視名嘴的身分獲邀上場助選,原就具有熱場的效應,也期待現場支援者給予掌聲。鄭弘儀平日即以綠色思維在電視節目上恣意批判藍營,或為綠營幫腔知名,至於節目內容是否有利於建立民主共識、提升問政素質,則在所不問。其所論證的思路和推理,以及所舉證的資訊能否接受檢驗,也大有疑問。若説媒體還有守門人的專業職責,只要涉及藍綠之爭者,在鄭弘儀身上幾乎很難找得到,更遑論其他。

  由此可以理解,綠營候選人所以會邀請鄭弘儀站臺助陣,非僅在求共鳴,更期待鄭弘儀能帶動熱場效應。果不其然,鄭弘儀在節目中未便表達的粗口“三字經”自是脫口而出,再加上具有強烈對比的“月領三萬”和“打工學貸”,當然很容易挑動人心,兼可讓不明就裏的選民,特別是綠營支援者,營造污名化藍營的心理情境。此正應驗了“理未易明”、“事未易察”,欲求通過選舉提升民主素質,再次淪為空談。

  再就過去臺灣選舉經驗言,綠營深知,藍綠相爭若無激進話題即難以鼓動支援者的投票意願。不論粗口“三字經”多麼不倫乃至下流,恰恰符應俚俗語言不求説理,但期同聲相應,以滿足感官替代的需求。可以看到的是爆粗口效應沒有北上而是南下臺南選區,民進黨提名的賴清德總部發言人就明白表示,歡迎鄭弘儀到臺南助選;但隨後又有另外一名發言人出面否認。臺南不是綠營最具優勢的選區嗎?玄機就在這裡,若無勁爆話題,很難提升投票率。有了鄭弘儀爆粗口效應可謂正中下懷,賴清德總部從歡迎南下到否認,並以“人非聖賢”帶過話題,就更有玄機了,投機性格也為之畢現。

  社論分析,為了勝選考量,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就算不支援粗口“三字經”,但為了提升總得票率,自不願輕攖深綠偏好。加上民進黨內部非但有人不復計較用語是否不雅,還以能爭取民粹認同為得意,礙于黨和候選人的形象,又不宜公開接納。可以相信,鄭弘儀所以會為粗口“三字經”道歉,大有可能係來自民進黨內部,從鄭弘儀排定專訪民進黨北二都候選人的節目因此取消,即可略窺端倪。

  爆粗口效應也是綠營處理危機效應的反向發展。若無粗口效應,鄭弘儀固不可能撩起選民情緒反應,民進黨也有人以為正好借此動員深綠支援者。若就五都選舉的整體情勢言,爆粗口效應或可于一時之間為選情加溫,于整體選情則未必有利。但換一個角度觀察,又似不然。此前陳水扁的“金改”索賄案一審獲判無罪,由於違背社會觀感,大不利民進黨爭取中間選民,鄭弘儀爆粗口,造成媒體一窩蜂地追逐,焦點隨之轉移,也讓綠營支援者因此找到了一個自我宣泄的出口,再接上陳水扁的龍潭購地案以及陳敏熏買“官”案重刑定讞,深綠扁迷只會愈發激動。

  民進黨內部屢傳轉型爭拗,黨內稍有民主素養者往往受制于深綠和“臺獨”思維,鄭弘儀此番攪動和挑撥選民情緒,也再次考驗民進黨能否擺脫深綠的挾持。令人失望的是:民進黨的反應有如半調子,對鄭弘儀的不雅言行,如同對待陳水扁的弊案,既不敢切割,更不願承受,有若取巧于前,投機于後。五都選舉成敗是一回事,民主素養若因此更見沉淪,絕非臺灣民眾之福,“愛臺灣”也將淪為空言!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