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的政策理性在包裝“臺獨”

時間:2010-05-05 09:51   來源:台灣網

  美國《世界日報》4日發表社論稱,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為ECFA和馬英九公開辯論受挫後公開表示,民進黨執政時期因經驗不足,政治運作或政治對抗的結果,造成公眾對民進黨兩岸政策的觀感産生不穩定的感覺,往後希望能檢討不足之處。這是蔡英文過去未曾有的反省語言,而且民進黨執政時期兩岸政策的具體執行人就是蔡英文。所以會拖到此時而有此言,當然是有感而發;基於兩害相權取其輕,相信蔡英文還有更深層的盤算。

  民進黨內過去曾就兩岸政策有過路線之爭和公開辯論;蔡英文接任民進黨主席後,黨內也有重新檢討兩岸政策的聲音,但蔡英文認為沒有必要。值此黨主席改選在即之際,蔡英文忽有“檢討不足”的主張,此和“雙英辯”敗陣不能説沒有關聯,牽連所及,黨主席的選舉不無可能因為辯論受挫而陡生變數。蔡英文的檢討和反省,相信有更大部分在為個人挫折卸責。

  社論分析,蔡英文技巧地把這種不足歸因於民進黨執政經驗不足以及民眾對民進黨的觀感有不穩定的感覺。蔡英文沒有具體説明“不穩定”為何;但蔡英文應該理解,在觀感上予人不穩定的感覺,應很難期待選民會有任何安全感,而是不安全感。李登輝和陳水扁執政期間,兩岸政策非僅不穩定,而且危機連連。是以民進黨非僅予人不穩定的感受,而是連安全感都沒有。蔡英文若只想改善民眾對民進黨的觀感,而非從本質上或從政策上調整,殆無可能。

  蔡英文宣稱,她期待下次民進黨再次執政時,兩岸政策會是平衡、維持穩定與一致性,以及某種程度的可預期性。作為學者語言,這是應有之義,也是典型的形式主義,和政策內容或本質完全無關,且完全不符民進黨一向所主張的民粹政治。至於兩岸政策的具體內容,蔡英文並未著墨。這根本是假客觀以掩飾主觀的一種策略轉移。像極了智庫學者,但知為政策服務,不問中心思想為何。

  若説蔡英文沒有中心思想,蔡英文一定會抗議,那麼蔡英文何以會掩飾中心思想,意圖以外部形式偷渡實質內容。

  相信蔡英文很在意個人形象,特別是“雙英辯”受挫之後更有迫切感。她希望傳達出:她是一位理性、可以溝通和交談的政治人,不會在兩岸政策上反覆和冒進,從而相信她可以提供一種另類的安全感。單就蔡英文想要表述的內容和用字遣詞而言,較諸深綠似乎要冷靜得多,當然也深沈得多,也為“臺獨”找到了更好的包裝。通過“公投”的形式廢除ECFA,在蔡英文看來,當然也是冷靜而理性的,而且會做好風險管理。

  不僅如此,蔡英文還説,不排除在不預設政治前提的情況下和大陸進行直接並且實質的溝通。此話看似新鮮,且表現出她很想和對岸進行政治接觸、和對話的意態。這一套説辭其實毫無新意,正是民進黨長久以來的詭論:想要和平偷渡“法理臺獨”。綠營何嘗不明白這種論述是個假命題,且不可能成立,所以會一再重申此説,除了自我欺騙、欺騙外媒做出可以對話的姿態,此外還可以把深綠選民哄得團團轉,也可以轉化為由大陸出面拒絕和民進黨打交道,以為這是很好的遁詞。“不預設政治前提”看似沒有前提,實則係以排除法設定前提,等於是沒有前提的前提。就“統獨”的政治面而言,大陸只有統一的命題;民進黨看似有彈性,實則把“臺獨”做了軟包裝,依舊拿來當神主牌供奉。

  社論指出,蔡英文強調,民進黨過去執政八年的政策本質,政策理性是存在的,即政策取向和態度是正確的;但因執政經驗不足,不論政治運作或政治對抗,都造成公眾對民進黨兩岸政策的觀感産生不穩定的感覺。這當然是從外部檢討而非本質。期待一個冷靜而理性的蔡英文沒有問題,但不可能期待蔡英文會和“臺獨”説再見。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