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50年來,儘管西方一些輿論常常對中國的核政策和核武器指指點點,但中國始終強調“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堅定承諾永遠不對無核國家和無核區使用核武器。有中國戰略學家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研製核武器的目的是為了最終消滅核武器。”而在英國民間研究機構“核消除運動”主席看來,過去半個世紀,中國沒有因為擁有核武器而去威脅世界、獲取地區利益,中國所表現的姿態,就是一個負責任的有核國家。
“中國擁有了原子彈,卻沒有引發世界核戰爭”
“老實告訴你,約翰遜先生(時任美國總統),中國在沒有核武器的時候,根本就沒有懾服於你們的核威脅。中國現在有了核武器,固然可以增強我國的國防力量,但是我們從來沒有把我們的安全感建築在核武器上。”這是1964年10月22日發表在《人民日報》上的題為“打破核壟斷,消滅核武器”重要文章中的一段話,體現了我國擁有核武器後的國家立場,也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烙印。回想那段重要歷史,國家安全政策委員會高級研究員楊承軍告訴《環球時報》記者:“1964年10月16日下午,我國試驗成功原子彈,當日《人民日報》發表重要社論,鮮明提出中國的核政策是‘不首先使用’,堅定承諾永遠不對無核國家和無核區使用核武器,強調中國研製核武器的目的是為了最終消滅核武器。這篇社論所提出的重要思想,我國至今仍在沿用,已成為我們堅定的基本國策”。他披露,社論中的很多用語都是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親自撰寫修改的,今天看起來仍然是用詞精準、立場鮮明、大氣磅薄。
“中國依靠自身力量進行原子彈試驗獲得成功,迫使美國陷於不能無視中國的狀態。”“中國核子試驗是對以美蘇為中心的、固定化的國際關係的決定性破壞,把世界大快步推向多極化。”這些是半個世紀前國際媒體報道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時的主調。即使當時日本國內對中國的核子試驗有不少“抗議”聲,甚至剛舉行一週的東京奧運會增添了一層“緊迫感”,但共同社1964年10月18日的電文同樣認為:“中國的核子試驗,不亞於1949年打破美國核壟斷局面的蘇聯核子試驗,它對世界政局産生了巨大的影響。”日本外務省官員承認,進入排外的核“俱樂部”使中國獲得“亞洲第一大國”的稱號,很難再把“共産黨中國”排除出國際大家庭。《讀賣新聞》在題為“激動的世界和日本”的社論説:“赫魯曉夫下臺、中國的核子試驗、英國工黨的勝利,這些相繼發生的不尋常的變化,是戰後國際政治劃時代的重要事件。”《瑞典日報》説:“中國在赫魯曉夫下臺後立刻爆炸原子彈是一個諷刺。”合眾國際社稱:“心理上的影響是巨大的。一個非白人的國家第一次打開軍事技術中最深奧的秘密。中國人已插足於一個過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進入的領域。”
美國《國民前衛》週刊1964年10月31日在談到中國核武器的影響時表示:“中國此舉不僅是警告華盛頓,也是警告東京,“東京正在美國的壓力下成為美國空軍和潛艇的正式核基地,在蘇聯和中國現在都有核武器的情況下,日本只有至少嚴守核中立政策才能有把握逃避核戰火。”“俄羅斯之聲”2012年2月進行過“美國上世紀60年代曾想把中國核武器項目扼殺在搖籃裏,但怕引發世界大戰最終放棄”的報道。文章最後説,“果不其然,中國雖然擁有了原子彈,卻沒有引發世界核戰爭”。
50年後,外電對中國擁有核武器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德國全球新聞網10月15日在評論“中國首次核彈試爆成功50年”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時説,核武器只是遠東崛起大國的一個發展成就,現在中國已成為各個領域的“領導者”,成為製造手機、智慧電視、高鐵、汽車的大國。俄羅斯《莫斯科共青團員報》10月14日發表題為“中國的核戰略:必需的最低限度”的文章稱,自1964年中國進行首次核武器試驗,50年時間過去了,中國研發了一定數量的新型核武器和多次進行試驗。1992年中國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1996年簽署《全面禁止核子試驗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