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拉幫結夥、對華實施戰略圍堵,中國要不要結盟以對?烏克蘭危機發生後,俄羅斯大幅向中國靠攏,俄精英層對華結盟議論再起,中國要不要予以響應?在此背景下,結盟與否成為中國輿論場的熱議話題,其中不乏變“不結盟”為“結盟”的強烈主張者。筆者認為,結盟與否不應是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應是因時因勢予以調整的方略。而從現實可能和國家利益考慮,中國目前尚不宜走上結盟之路。
首先,中俄結盟尚不具備必要的條件。歷史上中國與俄羅斯三次結盟,給國人留下的記憶基本上是負面的,即使上世紀50年代的中蘇互助同盟關係也多被視為“不平等關係”。中國長時間實行“三不”(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政策,甚至已經將其神聖化,要做到180度大轉彎,短時間內很難形成統一意志。
任何結盟都需要讓渡部分主權,即部分改變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國人亦缺少心理準備。90年代中後期以來,俄羅斯戰略界不止一次放出與我結盟的試探氣球,均遭我“三不”冷遇,現在即使我取主動姿態,恐怕也難以得到俄高層和精英層無條件的響應。
其次,中俄現在結成軍事政治聯盟,很可能嚴重影響和平發展的國際環境。中俄結盟等於正面向美國等西方國家發出挑戰,必然引起其強烈反彈,甚至可能引發新的冷戰,進而阻斷中國和平崛起之路。中俄結盟必然導致相互對立的新的兩極格局,中俄即使再拉上幾個中小國家,所結成的聯盟也只能是個弱勢聯盟,必然處於不利地位。中俄結成軍事同盟,必然要求上合組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進行方向性調整,這也絕非易舉之事。中俄是否有意願、有能力承擔起保護可能參加聯盟的中小國家安全的條約義務,更是一個必須直面的問題。也就是説,現在就將對俄關係從“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推向“軍事政治同盟”關係,不僅缺少現實可行性,而且可能帶來重大戰略挑戰。
但是,國際形勢的複雜性和嚴峻性以及中國“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要求的緊迫性,又容不得中國繼續孤軍奮戰。要知道,美國在國力衰退情況下仍能繼續稱王稱霸,主要戰略依託就是其所主導的強大聯盟體系。中國要成為未來多極世界的一大力量中心,也必須形成“緊密朋友圈”、聚集起一大批戰略夥伴。
綜合考慮戰略需要和制約因素,中國目前最為現實的戰略選擇似乎應是,既堅持“不結盟”又避免單打獨鬥。亦即建立廣泛的“統一陣線”,走“準結盟”之路。“準結盟”關係可以理解為不承擔條約義務、不帶有濃厚軍事色彩的“戰略盟友”或者“戰略夥伴”關係,或曰“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這樣做,有利於強化合作思維、擯棄對抗思維,有利於強化“大國作為”、爭取戰略主動,有利於為將來一旦需要時結盟創造必要條件。
為此,必須努力深化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在維護核心利益及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上採取更多“協調一致的聯合行動”;必須為新形勢下的上合組織建設設定新的戰略目標,以向亞歐大陸更加廣闊地域擴大了的上合組織作為基本依託,打造一個新興大國戰略協作平臺;必須通過“一帶一路”戰略的運籌及金磚國家機制的強化,集結起一支有別於西方世界的地緣政治力量,藉以改變嚴重失衡的國際戰略格局,推動新型國際秩序的構建。(王海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