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烏軍事合作前景:俄售華技術比烏貴數十倍

時間:2014-03-12 10:56   來源:南寧晚報

  軍售策略與俄羅斯大不同

  雖然同屬蘇聯加盟共和國,烏克蘭和俄羅斯在軍售上卻有著截然不同的鮮明特點。作為蘇聯時期較大和較發達的加盟共和國,烏克蘭境內有許多蘇聯科研單位和軍工企業,蘇聯解體後,烏克蘭又在“分家”中獲得了包括戰略轟炸機、洲際彈道導彈在內的各種武器。雖然根據《削減戰略核武器條約》,核武器以及戰略轟炸機已經被全部銷毀,但是許多留存在烏克蘭境內的常規武器依然得以保留。

  出於地緣戰略考慮,俄羅斯作為一個世界性大國,對高技術武器依舊有著不小的需求。在軍售中,俄羅斯十分注重保護本國軍工産業的研發能力和智慧財産權。烏克蘭則完全不同,作為經濟崩潰的地區性國家,烏克蘭既沒有必要也沒有能力維持這些武器的開發甚至維護,龐大的軍火庫和科研體系在大多數時間裏反而是政府的負資産。至於清理不良資産的方法,最簡單的就是低價將它們賣給有需求的客戶。

  中烏兩國因為國土相隔甚遠,幾乎不可能發生地緣衝突,向中國出口武器對烏克蘭國家安全完全沒有損害,加上中國在國際軍火市場一貫“及時付款”“從不拖欠”的良好信譽,使這種交易顯得有益無害。中國因此往往能以相對很低的成本獲得烏克蘭保留的蘇聯技術。 同樣的技術,俄羅斯開出的價碼則經常數十倍于烏克蘭。

  以中國海軍的艦載機殲-15為例,該機在研製初期,為獲得參考並加快研製進度,軍方曾尋求俄羅斯出售若干架蘇-33艦載戰鬥機給中國用於研究。俄羅斯同樣有恢復生産蘇-33戰機的企圖,希望通過與中國的交易獲得重新生産的啟動資金。因此俄方獅子大開口,要求中國要麼不買,要麼出資數十億美元“至少採購48架”。最後,中國在烏克蘭發現了一架蘇-33的原型機T-10K-3,並以很低的價格將其引進(烏克蘭不需要航母,單獨的艦載機原型機對其毫無用處)。雖然該機與定型的蘇-33還有不少差別,但中國科研人員還是以此為基礎,成功完成了國産艦載機的研製任務。

  “小俄羅斯”實力不可小覷

  目前,烏克蘭在航太、航空、航海、冶金、化工等領域居世界前列。雖然“南方機械製造廠”現已不再生産戰略導彈,但該廠仍是世界上著名的運載火箭生産廠。俄羅斯等國使用的“宇宙”“颶風—2”“颶風—3”“天頂”等型號運載火箭都是該廠生産的,被外界稱為軍工界“小俄羅斯”。此外,烏克蘭太空技術領域近幾年發展很快。在國際航空市場上,安東諾夫航空科技綜合體研製的運輸機和客機仍佔有一席之地。烏克蘭曾多次展出世界上最大的運輸機安—225“夢幻”運輸機。該機最大載重200噸,最大航程4500公里。目前,“安”系列運輸機仍是俄軍主力運輸機之一。

  烏克蘭造船業經過蘇聯解體後大幅萎縮,但仍具有很高的水準,保留了可建造包括航空母艦在內的各型軍艦的完整技術和相關技術工人。值得一提的是,烏克蘭科學院巴頓焊接所的焊接技術在國際上一直居領先地位。利用該所發明的技術,技術工人可以在任何條件下進行焊接。因此,該技術特別適用於航空航太等領域。

  烏克蘭目前是世界上第六大武器出口國,同世界上50多個國家保持著軍技合作關係。1996年以來,烏克蘭已向巴基斯坦出售了約8億美元的武器裝備,1999年12月,烏克蘭同伊朗簽訂了在伊境內組裝120架安—140客機的合同,同時負責向伊朗移交生産線,伊朗生産出來的該機叫做伊朗-140客機。同時烏克蘭還為土庫曼維修了米格—29殲擊機,提供了巡邏艇。目前烏克蘭向俄羅斯提供的軍工産品達7000余種,從俄進口的軍工産品則達到8000余種。

  中烏軍事合作全面深入

  實際上,中國才是烏克蘭軍事工業的第一大消費國,迄今為止烏克蘭向中國出口了30多種軍事技術,其中涉及大型水面艦艇的動力系統、大型運輸機設計、超音速高速教練機、坦克發動機和空對空導彈等核心部件、裝備。而中國和巴基斯坦合作研製的“哈立德”主戰坦克採用的也是柴油發動機6TD-2E、新一代高級教練機教練-10(獵鷹-15)所用的原發動機就是AI-222,並且通過仿製發展出了渦扇-15型。而燃氣渦輪機的進口更使得我國大型戰艦“心臟”終於有了依靠。據外媒報道,中國進口了烏克蘭“曙光”機械設計科研生産聯合體引進的UGT-25000燃氣輪機,不過在當時還沒有轉讓技術。最終,烏克蘭同意出售技術。

  中烏合作除了航母、戰機、地面坦克、裝甲車的動力之外,還有導彈技術方面的合作。中國引進蘇-27和蘇-30戰機後配套的空空導彈希望得到升級,但俄羅斯基於被仿製的擔心,就拒絕了中國的要求。這個時候,中國選擇了烏克蘭。基輔雷達廠生産的“阿加特”半主動雷達導引頭改良版,其性能和抗干擾能力都強于俄羅斯。中國對現有R-27空空導彈進行了改進,同時推出了自己的中距空空導彈系列。

  據報道,2013是中國和烏克蘭建交20週年,儘管中烏兩國已是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但有關紀念活動極為低調,雙方似乎均刻意避開軍工領域的合作,涉及軍貿的只字不提。實際上,中國是烏克蘭軍事工業第一大消費國,烏方更是期望中國在2013年後成為烏克蘭頭號軍事技術合作夥伴。

  兩國軍事合作前景幾何?

  目前,除去那些日常的零部件交易外,中國和烏克蘭的軍事合作主要集中在航空和船用動力領域。這些企業在此次烏克蘭內亂中的情況,則直接決定了中烏軍事合作的前景。

  目前兩國最大也是最重要的軍工合作是航空發動機領域的産品。烏克蘭的馬達西奇公司與中國有多個發動機合作項目,包括向中國提供AI-222-25F渦扇發動機以裝備教練-10型高級教練機,向中國轉移相關發動機製造技術以及為中國的米-17直升機提供在高原環境下使用的大功率發動機等。該廠目前還掌握有中國絕對感興趣的D-18T發動機設計專利——這種發動機是蘇聯最大的兩種戰略運輸機的核心動力,一旦引進,對中國大飛機的發展將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這家企業位於烏克蘭東南部的扎波羅熱市,目前看來並未受此次內亂的影響。但烏克蘭國內經濟和航空業的不景氣可能會對這家企業造成不小的衝擊。該公司曾不止一次表示,為生存考慮,可能把D-18T發動機設計專利賣給中國。

  分析人士認為,對於烏克蘭來説,對中國的軍售是一塊大蛋糕,無論前美女總理季莫申科上臺,還是自由黨領導人賈格尼波克,不論誰上臺都會對中烏軍事不會産生任何實質影響,畢竟上一次顏色革命時,中烏兩國的軍貿並未受到影響。

  總體看來,經過20多年的不斷交易,如同蘇-33原型機或者三艦客那樣的“撿瓜落兒”在兩國交往中已經越來越少見。烏克蘭由於缺乏資金,同時沒有推進科研的動力,其大多數技術已經停留在蘇聯解體時代無法前進。儘管中國一度需要學習這些技術以實現追趕,但在中國已經超越蘇聯技術水準、眼界日益開闊、實力日益提高的背景下,中烏軍工合作的道路,也就不可避免會越走越窄。

編輯:扶海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