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披露武直-10前世:原為卡莫夫“941工程”

時間:2014-03-12 10:55   來源:中青線上

  中國第一種專用武裝直升機——直-10列裝並公開以來,其綽號“霹靂火”在軍事愛好者中不脛而走。而在俄羅斯航空工業界,人們更喜歡用“中華卡莫夫”稱呼這架上鏡率極高的飛行器,理由是該機的原始設計有俄方參與,流淌著“俄羅斯血脈”。

  最近,俄《空天防禦》雜誌刊登署名弗拉基米爾哥諾佐夫的文章,簡要闡釋了直-10的前世今生。本報編譯此文,僅供讀者參考,不代表證實或認可其觀點和內容。

  “中華卡莫夫”的由來

  上世紀80年代,中國陸軍航空兵剛剛成立,希望借助與西方的合作追趕世界潮流。但到90年代初,這一努力因政治局勢變化而嚴重受挫——美國和西歐不再需要中國牽制蘇聯,中止了對華出售軍用與軍民兩用裝備的活動。

  中國旋即將目光投向軍工産業依然強大的俄羅斯,後者則急於通過對華合作挽救瀕臨崩潰的經濟。起初,中方對米裏設計局的産品和技術很感興趣,甚至考慮過購買該局在研的米-28“浩劫”武裝直升機的生産許可證,因為它與在1991年海灣戰爭中大出風頭的美國AH-64“阿帕奇”直升機屬同一級別,可有效殲滅敵方有生力量。然而,米-28旋即被俄陸軍看中,中方只得再度改弦易轍,將資源轉投俄羅斯另一家直升機巨頭——卡莫夫設計局。

  當時,處於“休克療法”下的俄羅斯一片蕭條,缺少軍方訂貨的卡莫夫急於尋找財政支援。恰逢此時,來自中國的合同從天而降。1994年,該局總設計師米赫耶夫同中方簽署技術合作任務書,以內部代號“941工程”的名義為南方鄰國開發一款6噸級武裝直升機,它採用渦軸發動機,要求動力強、省油、重量輕、尺寸小;武器方面,該機主要裝備23毫米固定式航炮和中方自研的反坦克導彈,外挂吊艙內可部署12.7毫米機槍和集束火箭彈。

  卡莫夫設計局集結了一批精兵強將,決心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中方的委託,併為承攬俄軍新型直升機項目鍛鍊隊伍。米赫耶夫將設計團隊的領導職責交給技術設計處處長V多林,其他參與人員有首席空氣動力學專家E彼得羅西揚、V科沃科夫、A彼羅戈夫,動力裝置處處長V德米揚諾夫,傳動裝置負責人V科爾馬科夫,外觀設計師L瓦西裏耶夫等。值得注意的是,設計過程中還存在一個挑戰,即該項目被劃分為好幾個階段,每個階段完成後都要獲得中方認可,之後才可領取下一步的研發經費。

  1996年1月11日,米赫耶夫在最終設計圖上簽字,包括氣動佈局和風洞實驗結果在內的技術材料,全部通過俄聯邦武器出口部門交付中方,最後一部分的驗收工作是在中國進行的。接下來,卡莫夫局還派專家前往中國,與中方技術人員進行了交流。2013年,米赫耶夫在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表示,“941工程”的果實就是大名鼎鼎的直-10,但卡莫夫沒有介入該機的具體生産。至少從外觀上看,後來問世的直-10與卡莫夫的原始方案差別不大。

  中方自力克服技術難關

  按照俄軍工界人士的説法,早在1995年前,中國就已拿出國産武裝直升機的初步方案,但離造出實體機還差得遠。從工程學角度講,要想開發出一架新型直升機,必須克服發動機、旋翼和變速機構的技術難關,而事實證明,中方在這些領域都取得了決定性突破。

  直-10的總體設計稱得上經典,起落架為後三點式,後輪為轉向輪。機身中部兩側偏下方各有一個短翼,翼展4.3米,武器挂載於此。兩名飛行員前後串列坐在機艙內,武器操縱員在前,飛行員在後,以確保後者的視野。通過座艙照片可以看出,每名飛行員都有彩色多功能螢幕和相似的儀錶盤,這説明直-10有兩套操縱系統,武器員必要時也能客串駕駛員。在機體表面,直-10配有各種類型的感測器,包括無線電、紅外線和紫外線告警裝置等,機身下部的兩個紅外誘餌彈發射器非常顯眼;可以進一步確定的是,中國工程師在降低直升機紅外輻射方面採取了一定措施,最明顯的表現是在發動機排氣端安裝了冷卻系統。

  搜索瞄準系統方面,中國工程師參考國外成熟産品,為直-10裝備了目標獲取指示/飛行員夜視系統(TADS/PNVS)。武器操縱員的隔間內有瞄準設備,包括鐳射測距儀、電視錄影機和熱成像儀等。另外,一部尺寸較小的觀測系統被安裝在機身高處,可以獨立工作,能夠幫助飛行員進行夜間飛行。飛行員專用頭盔內也配有夜視鏡。

  直-10的固定武器僅有一門23毫米航炮,類似俄制AM-23航炮的仿製品,安置在機首轉塔內,其餘武器分佈在兩側短翼下的四個挂架上。其中,名氣最大的要數空地-10(紅箭-10)反坦克導彈,它配備半主動鐳射導引頭,性能與美國AGM-114“海爾法”導彈接近,最大射程7~10公里,發射重量約45公斤,能擊穿1400毫米厚的裝甲,每架直-10最多挂載16枚。為應對複雜化的任務需求,直-10還可使用國産天燕-90近距空對空導彈和90毫米火箭發射巢。當然,如果需要長距離飛行,直-10也能騰出翼下空間,用於攜帶外挂油箱。

  帶動中國陸航地位上升

  從公開報道可以判斷,2010年末,首批量産的直-10列裝中國陸軍航空兵。目前,中國陸航共有10個直屬團(含一個教導團,其餘全被編入集團軍內),每個團轄3~5個混編大隊,一些大隊裝備運輸直升機(米-17、直-8),另一些大隊裝備武裝直升機(直-9W、直-10);最近還有消息稱,部分陸航團已擴編為6個大隊,可被視為陸航旅的雛形。應該説,如果中國陸航旅真的存在,每個旅至少會包含一個直-10大隊。從2013年的情況看,已曝光的直-10至少裝備了五個陸航團(旅),由此推測,中國迄今已生産超過50架該型直升機。

  中國陸航處於成長期,在陸軍中的地位與日俱增——對一個地形複雜的大國來説,熱帶叢林、沙漠、山地、居民區等地形非常適合直升機作戰,這是必然趨勢。因此,直-10的列裝也是中國綜合國力增長的重要標誌。與直-9通用武裝直升機相比,直-10是技術上的跨越,甚至有人提出,直-10可充當強擊機,為陸軍地面部隊提供直接火力支援。

  另外,直-10未來有很大機會配屬中國海軍航空兵,登上兩棲登陸/運輸艦,在這種情況下,它扮演的實際上是俄羅斯卡-29和美國AH-1直升機的角色。需要指出的,一旦裝備海軍,直-10的發動機就需要更換了,因為在2012年珠海航展上,陸航版直-10雖然在無外挂狀態下展示了一系列精彩的特技動作,但仍看得出它的動力稍嫌不足,若要在更惡劣的海洋環境下作戰,其“心臟”必須得到強化。就此有消息稱,中國正在研發全新的渦軸-16發動機,動力可達2040馬力(1500千瓦),屆時,動力系統對直-10的制約將被徹底粉碎。

編輯:扶海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