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中國軍費2021將超2千億美元 欲領導全球

時間:2013-07-04 13:22   來源:人民網

中國赴俄艦隊在日本海對抗演練

  人民網7月4日訊 據俄羅斯《透視俄羅斯》網站報道,亞太地區是全球增長速度最快的市場,來自歐洲、美國和俄羅斯的武器供應商都希望佔據亞太重要的市場份額。中國和印度希望自己的國防實力向美國看齊,都在積極發展航空母艦和戰略核潛艇,相比之下,美國和歐洲的國防支出則一直處於持平甚至縮減的狀態。俄羅斯近年將武器出口市場“瞄準”東南亞,並利用武器合約出口貸款舉措促成了與緬甸、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斯里蘭卡和越南之間新軍貿合約的簽署。俄羅斯決心保持其在東南亞國防市場份額並保住其世界第二大武器出口國地位。

  以下為《透視俄羅斯》網站原文報道:

  雖然仍受世界經濟危機影響,不過知名國防研究機構“簡氏防務”( IHS Jane's)預測,未來8年內亞太地區國家將增加35%的開支,用於購買約5010億美元的武器裝備。亞太地區是全球增長速度最快的市場,來自歐洲、美國和俄羅斯的武器供應商都希望在此佔據重要的市場份額。

  專家表示,亞太地區持續動蕩的政局形勢以及可能發生的武裝衝突,如:朝鮮和韓國、中國與日本,以及印度和巴基斯坦,是其武裝需求不斷增長的主要原因。近年來,這些國家不僅都增加了國防開支,並且致力於軍備改良計劃的推進。

  中國和印度在武器裝備的投入更是大大多於其他亞太國家。根據“簡氏防務”的預測,到2021年時,北京的國防預算將達2070億美元,增幅達64%。而印度方面的國防預算也將達到 2000億美元,增幅達54%。中印兩國均希望本國國防工業能製造出全套先進的高科技武器裝備,以滿足其武裝部隊的所有需求。

  中國和印度將自己視為全球而非僅亞太地區的領導者,早已不是什麼秘密。因此相較于亞太鄰國,他們更希望向美國的國防實力看齊。證明如下:中印都積極發展航空母艦及戰略核武器,並著手實施其雄心勃勃的太空軍事計劃。

  專家強調,在亞太國家增加其國防預算的同時,美國和歐洲的國防支出則一直處於持平甚至縮減的狀態。僅今年一年,華盛頓就計劃大幅削減28%近4720億美元的武器開支。歐洲也面臨同樣的情況。因此,東南亞已成為全球國防工業具有戰略意義的重要市場,且競爭相當激烈。美國放寬了武器出口限制,在2011年,華 盛頓甚至將包括“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和“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在內的幾家印度國防公司和機構從其武器出口限制清單中除名。

  與此同時,歐洲人也沒有閒著。法國達索航空公司贏得了印度126架輕型戰鬥機約合120億美元的招標,並同意在印度本土進行飛機製造。歐洲公司也為競標韓國空軍合約,提供了類似的條件。

  俄羅斯戰略和技術分析中心(CAST)負責人魯斯蘭普霍夫表示:“這種結果是可以預料的。我們固有地認為印度會購買大量廉價的俄羅斯武器。然而近年來,印度的國內生産總值(GDP)以9%的速率持續增長,印度人有了資金並希望購買先進的武器裝備。而俄羅斯在高科技武器裝備領域與國外尚有一定差距,因此印度人正在轉向歐洲和美國的武器供應商。”

  俄羅斯已經錯失了印度的運輸機招標。因為俄羅斯提供的是伊爾-76型運輸機,而印度人選擇了C-130J-30“超級大力神”運輸機。印度為此批6架運輸機支付了近10億美元鉅資。而如果購買伊爾-76型運輸機將為印度節省大筆資金,因此10億美元堪稱天文數字。不過看起來,價格並不是影響印度選擇的唯一因素,印度肯定是考慮到俄羅斯和中國早在2005年就簽署了40架伊爾-76型運輸機的購買合同,才最終選擇了C-130J-30“超級大力神”運輸機。

  俄羅斯承諾將提供總價值10億美元的運輸機,但卻從未設法製造它們。實際上,沒有一家俄羅斯航空航太公司批量生産伊爾-76型運輸機。俄羅斯或許希望使用中國已經支付的訂金將伊爾-76型運輸機生産設備從鄰國烏茲別克的塔什幹工廠轉移到沃羅涅日自己的航太生産基地,然後轉往烏裏揚諾夫斯克。但這一計劃似乎因某些原因而以失敗告終。

  不過,俄羅斯國防出口中間商“Rosoboronexport”負責人阿納托利伊薩金則堅信“情況並非如此悲觀”。他表示:現在亞太地區的交易量佔該公司交付總量的 一半以上。而且近年來,俄羅斯批准了總值約70億美元的武器合約出口貸款。這一舉措,促成了“Rosoboronexport”公司與緬甸、馬來西 亞、印度尼西亞、斯里蘭卡和越南之間新合約的簽署。俄羅斯決心保持其在東南亞國防市場份額並保住其世界第二大武器出口國地位。去年,“Rosoboronexport”公司簽署了價值176億美元的新合同,相比2011年增長了150%。該公司的合約總值已經達到373億美元,數值相當可觀。(閆嘉琪)

編輯:扶海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