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達瞄準” 日本前松後緊意欲何為

時間:2013-02-15 13:26   來源:新京報

  原標題[陶短房:“雷達瞄準” 日本前松後緊意欲何為]

  在即將訪問美國前夕,借“雷達瞄準”渲染“中國威脅”,以此為籌碼遊説美方“鬆綁”,以能修改和平憲法,恐是安倍內閣煞費苦心的錦囊妙計。

  2月5日晚,日本防衛省舉行緊急記者招待會,宣佈中國“驅逐艦”導彈發射雷達曾先後“瞄準並鎖定”日本海上自衛隊“護衛艦”和直升機,導致日艦拉響戰鬥警報。安倍首相則指示“通過外交渠道向中國政府提出抗議,要求今後不再發生如此危險情況”,日方也的確這樣做了。

  然而,仔細分析,就會發現許多耐人尋味之處。

  按照日本官方的説法,兩次“雷達瞄準”中第一次發生於1月19日,第二次發生於1月31日。這兩次“嚴重、危險行為”一次發生在半個月前,另一次也發生了近一週,倘如日方所言如此緊張,何以在安倍首相指示“迅速處理此事”的背景下,竟拖遝了如此之久?

  時過境遷後,又何以一副著急、緊張的樣子,又是抗議又是召見,還特意在下班後召開一個緊急記者會?如此前松後緊,日方到底是著急,還是不著急?

  正如許多軍事觀察家所指出的,“雷達瞄準”和相互跟蹤,本是互相跟蹤的海上軍事力量間相互試探底線的常見手段。近年來隨著中國海軍遠洋活動的增加,日艦、日機對中國艦艇實施跟蹤、航拍也是家常便飯,更何況,此次捲入事件的日本“夕立”號是跟蹤中國遠洋訓練編隊的“常客”。

  日方的“前松”,恐怕並非真的“松”,而是需要一定時間進行策劃、佈局,以便將這個“非常事態”醞釀到足夠“非常”的地步,而又不至於“非常”到“著火”的地步;而日方的“後緊”,則應是已有成算後迫不及待地攤牌。

  那麼,日本不惜犧牲“時效性”,搞出這樣一齣“前松後緊”的“過期緊急狀態”,究竟意欲何為?

  在高調抗議的同時,日方反覆強調“克制”、“和平”、“避免摩擦”,這並非單純套話,而應的確是其真實目的,即並非以此為口實觸發武裝衝突。

  之所以如此,考量恐怕有二。首先,安倍以“鷹派”姿態上臺,國內民族主義情緒又高漲,而和中國全面對抗不符合日本和安倍內閣利益,這就使得其既不能言戰,又不能言和;既要顯示強硬,又不能真的“搓火”,“客人走遠喊留飯”便成了一種理想選擇。

  其次,安倍一心推動將自衛隊改為“國防軍”,希望加強軍備,甚至修改和平憲法,而美國對這些態度謹慎,不置可否,在即將訪問美國前夕,借“雷達瞄準”渲染“中國威脅”,以此為籌碼遊説美方“鬆綁”,恐是安倍內閣煞費苦心的錦囊妙計。

  中日在釣魚島上的分歧是根本性分歧,在日方連“釣魚島主權存在爭議”都斷然不認賬的前提下,達成明確妥協的基礎暫時並不存在;至於美國,對日本的支援或戒備,約束或鬆綁,都是出於自身戰略利益、地緣政治考量,並結合了歷史教訓,“雷達瞄準”、甚至整個中日爭端,恐都不足以讓美國在大原則、大方向上作出根本改變。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