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石原“購島論”看中日關係

時間:2012-06-19 10:52   來源:中國青年報

  今年是中日恢復邦交40週年,但從年初開始,兩國關係與其説是呈現和諧與友好的氣氛,不如説是充滿著濃厚的火藥味。先是名古屋市長河村隆之2月間向到訪的南京市政府高級官員公開發表南京大屠殺否定論,接著是老牌反華猛將——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在訪問華盛頓時表示東京都有意購買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

  河村選擇在姐妹城市方代表團到訪時發表否定南京大屠殺的談話,顯然是旨在衝擊中日關係“歷史問題”最敏感的部分。著有《日本可以説“不”》一書的石原跑到華盛頓,不是去向美國人説“不”,而是發佈東京都有意購買釣魚島的消息,正如日本媒體所指出的,目的不外是要在國際上大加宣傳其“保衛領土”的主張與決心。一個衝擊中國人視之為“歷史問題”容忍底線的南京大屠殺,一個對敏感的“領土問題”發出“挑釁”(日本報章語),9月中日關係正常化慶典的醞釀工作還未就緒,兩國間最難處理的三大課題(“歷史”、“領土”與“臺灣”)中的兩大問題,已被人為地凸顯出來。考慮到篇幅問題,本文著重對石原購島言論之目的作更深一層的探討。

  針對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突然發佈購買釣魚島的構想,極力讚賞、嘉獎的日本媒體與政界人士有之;面有難色、表示困惑或呼籲保持冷靜者也不乏其人。

  與石原一個鼻孔出氣,被視為日本保守輿論旗手的《産經新聞》,在“石原談話”發表後不久,便迫不及待地刊登了題為《“購買”尖閣/通過石原構想加強統治/要共有對中的危機意識》的社論,全面支援石原的主張。

  該報同時指出,受到石原言論的刺激,內閣官房長官藤村修已表示“如有必要,將推動有關(釣魚島國有化)的構想”。而首相野田佳彥也透露,將在確認産權擁有者的真意之後,研討所有的方案。他説道:“國有化也是其中的一項選擇。”

  至於持異議者,則著重強調下列幾點:

  其一,東京都都民交納的稅金應使用在都民的民生上,而不是購買“尖閣諸島(即我釣魚島——作者注)的一部分”。《東京新聞》的社論就寫道:“(石原)構想對政府的對中外交姿態也許有投石(激起波浪)的目的,但(東京)都政府購買是否有其必要性?”

  其二,保衛國土是(中央)政府的工作,外交是(中央)政府的專權事項,東京都政府不應越俎代庖。《每日新聞》就以《石原氏的尖閣談話發自(東京)都是不對路的》為社論標題,指出保衛國土的責任是國家當局,而非地方政府。

  其三,指石原此舉,無非是要嘩眾取寵,撈取個人的政治資本,而不顧及今日中日兩國錯綜複雜的關係。在這一點上,態度最鮮明的莫過於一向以“開明”和“自由派”自我標榜的《朝日新聞》。該報先是發表社論,指責石原談話“不負責任”。接著又由其主筆若宮啟文親自挂帥,歷數石原從1972年恢復中日邦交以來諸多刺激中日關係的言行:出任右派青年集團“青嵐會”幹事長、堅稱中國為“支那”、聲援(右翼)政治團體成員登上釣魚島建燈塔、租借船艇讓國會議員登陸釣魚島……該主筆認為,石原此次購島談話,可以説是上述言行的一個延續。

  不過,他認為要促使“高度成長的中國吸取日本戰前軍部主導的膨脹主義失敗的教訓”,日本有必要採取“謙虛、冷靜的忠告態度”。石原的做法只有反效果。

  換句話説,同樣是擔心中國“軍部主導的膨脹主義”(按:若宮啟文就曾將中國處理西藏等國內問題,與戰前日本軍事膨脹期的做法相提並論),《朝日新聞》的主筆認為石原的提法並不可取。

  不過,仔細觀察日本主流媒體與政界人士對石原構想的反應,不管是全面支援石原構想者,或者是認為石原“使用東京都都民稅金”購島並不妥當、指責東京都不該越俎代庖,乃至抨擊石原嘩眾取寵、旨在撈取政治資本、不顧中日關係大局的論者,彼此都有如下的共識:

  第一,釣魚島是日本的固有領土;

  第二,如果是由國家(中央政府)出面購島,誰也不會有異議。

  對此,大聲指責石原“不負責任”的《朝日新聞》在其社論的結語中就明確表態:“官房長官藤村在昨日的記者會上,並不否定國家購買(釣魚島)的可能性。與其讓東京都購買,不如由負責外交事務的政府擁有,還有其道理。”

  至此,“國益至上”的日本主流媒體(包括《朝日新聞》)在讚否兩派的爭議中很快地找到了彼此都贊同的落足點:由國家出面購島,將之“國有化”。

  針對上述動向,原本對石原購島持異議的橫濱市市長林文子不禁要拍案叫絕,稱讚石原“偉大”。因為,他點燃了購島之火,推動中央政府採取行動。石原之投石,可以説已達到了其預期的效果。

  為了進一步刺激國民“保衛國土”的情緒,石原的搭檔、作家出身的東京都副知事豬瀨直樹表示考慮創設購島基金,鼓勵國民踴躍捐款。可以想見,不管最終是否由東京都出面購島(可能性不大),還是由中央政府將之“國有化”,一場捐款購島的熱潮即將如火如荼地展開。果真如此,中日關係勢必更為複雜化。

  距離9月中日邦交正常化40週年慶典沒幾個月的時間了,兩國關係能否轉危為安,不能不令人感到憂慮。

  (作者為新加坡旅華學者、北京大學客座教授、日本龍谷大學名譽教授。)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