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漁船事件”背後的美國因素

時間:2010-10-19 13:48   來源:新華網

  新加坡《聯合早報》10月18日文章《中日“漁船事件”背後的美國因素》,作者張雲,日本國立新潟大學副教授,現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國際問題研究中心訪問學者。原文如下:

  中日釣魚島海域發生的“漁船事件”引起了各界對於中日關係的熱議,然而在反思此次事件時,我們卻不能忽視那個不在前臺的大國——美國的存在。從某種意義上説,美國既是此次事件發生的背景提供者也是最終解決的推動者。

  美國因素對日本政策決定的巨大影響

  一、事件發生時的美國因素:

  從今年上半年開始由於眾所週知的原因,中美關係一度受挫。在美國與亞洲關係上,美國開始從正面對中國開展攻勢。在釣魚島問題上,美國的表態首次出現在1996年,當時代理助理國防部長卡特坎培爾表示“日美安保條約適用於日本施政下的領土,尖閣群島(釣魚島)屬於日本施政下。”但是在隨後很長時間內,美國沒有對此有相關的表態。但是,今年7月舉行的東盟地區論壇(亞細安區域論壇,ARF)會議上,美國國務卿希拉裏(希拉莉)克林頓明確表示“確保南中國海安全通行是美國的國家利益”,意在牽制中國,中美外長則在會上激烈交鋒。8月16日,在回答日美安保條約是否包括釣魚島時候,美國助理國務卿庫勞力表示,“回答是yes。”漁船與日本巡視艦相撞可能是偶發事件,但是日方的隨後的扣押行動則並非偶然反應。簡言之,在看到美國試圖牽制中國(特別是在海上)的傾向,日本也試圖乘機試探美國的決心,這正是事件發生的國際背景。(日本執政黨選舉則可能是事件的國內背景)

  二、事件發展過程中的美國因素:

  事件發生一週後,日本決定先釋放中國漁船和船員,但是繼續扣押船長,並等待美國的表態。9月14日,美國助理國務卿庫勞力表示“希望中日通過對話和平解決(糾紛),但是日美同盟是亞洲安全保障和和平的基石。”美方的表態讓日本看到了美國支援日本的希望,《讀賣新聞》在9月18日的評論中就指出,該助理國務卿的表態與克林頓國務卿的表態是一脈相承的,一定程度上也助長了日本的“信心”。

  三、事件解決中的美國因素:

  9月19日,日本決定延長扣押船長,中方採取嚴厲的反制措施,美方的態度開始轉變。9月20日,美國副國務卿斯坦英博格指出“最重要的是在複雜的情況下開展連續性的對話,進行對話是最好的辦法。”這是美國對於中日關係惡化表示出的擔憂。隨後這位副國務卿還説“良好的中日關係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但被問及美國的立場時候,他則表示“美國的立場是一貫的”,而沒有涉及日美同盟的詞眼。9月22日,卡特坎培爾助理國務卿在接受《讀賣新聞》的採訪時就中日“漁船事件”評論道,“美國與日本有著非常強的安全保障合作關係,但同時也同中國保持著緊密的合作。希望兩國能夠通過做出最大限度的外交努力來解決問題。”

  9月23日,日美外長會談,雖然日方媒體在次日都集中報道會談內容涉及“美國國務卿明言日美安保條約適用於尖閣群島(釣魚島)”,但是翻看庫勞力助理國務卿在日美外長會談後舉行的吹風會上的發言記錄,完全沒有涉及相關的內容,至於雙方究竟談了些什麼目前尚不清楚,但是至少説明美方沒有支援日本的公開表態。23日下午,中國溫家寶總理與美國總統奧巴馬會談中沒有涉及中日領土爭端的問題,反映出美國不願意捲入中日衝突的心理。而隨後舉行的日本首相菅直人與美國總統奧巴馬會談中,根據日本媒體的報道,奧巴馬總統表示希望和平解決爭端。日本檢察機關做出釋放船長的決定就發生在日美首腦會談後不久。
 

編輯:栗琰

相關新聞

圖片